回覆列表
  • 1 # 溪上青青草8503

    關於貓字的起源:

    古時,農民種的莊稼由於受到鼠害的影響,獲悉有一動物“狸”(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野貓)善抓老鼠。農民就開始養“狸”來保護莊稼,為了區別家養和野生的差異,根據其工作是保護莊稼的緣故,後古人就造了一個字“ 犭”+“苗”,就是現在的“貓”字。

    關於虎字的起源:

    “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屬於象形字。描繪的是一隻老虎的形狀,身上有斑斕的花紋,上部為虎頭,下部為虎身及足尾之形。

    所以很明顯,在古代貓和虎是不一樣的,總不能豢養一隻家虎讓它去捉老鼠吧?

    再者,清代陳昌治刻本的《說文解字》有記載

    【卷五】【虎部】虎

    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  虝,古文虎。,亦古文虎。呼古切

    【卷九】【豸部】貓

    貍屬。從豸苗聲。莫交切文一 

    這也可佐證,就是在古代,貓虎也是不同的。

    陸游詩有:“我與狸奴不出門”,此中狸奴便是指貓;

    《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一章,是稱呼老虎為“大蟲”的。

  • 2 # 愚人之娛

    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認知的差異。用現代西方科學來講,我們總說什麼貓科啊,哺乳動物綱啊這些名詞。但是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去區分不同的物種的呢?

    其實古人劃分動物非常的簡單,就是看外表,看皮毛,可謂很顏控了。

    古人根據不同動物的表皮將動物劃分為五蟲:羽、毛、鱗、介、臝。

    羽蟲:顧名思義就是有羽毛的,也就是《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的鳥族。

    毛蟲:古人眼裡的毛蟲可不是毛毛蟲哦,古人的毛蟲是指帶毛的。諸如老虎啊、獅子啊,這些地上爬的走獸。

    鱗蟲:所謂鱗蟲就是身上帶鱗片的,諸如龍蛇魚等等。

    介蟲:指有殼的動物。如屎克郎、海貝、螃蟹、烏龜。。

    臝(luǒ)蟲:顧名思義不穿衣服的,放在動物身上就是沒長毛的。比如蚯蚓、青蛙。

    所以,在古人這種直觀的認知之下,是沒有什麼貓科動物的稱呼的,也就不存在“老貓”的叫法,人們親切的稱其為大蟲。

    再看“虎”字和“貓”字,究竟是不是同一個字。

    其實既然沒有貓科動物一說,自然不會是同一個字的。

    虎最初的象形字是大口獠牙、長足利爪、瘦長的身軀和靈活的尾巴組合起來的。這樣的字在腦海中具體幻化一下,就讓人覺得很害怕有沒有。

    而在甲骨文中是沒有貓這個字的,而最初的說法是古時田中有很多老鼠,經常偷吃稻苗,而恰好有一種叫狸的動物專吃老鼠,於是人們就把稻苗的守護者稱之為貓。包青天曾經就斷了一個很有名的案子:狸貓換太子。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根據物種的外形創造出了對應的文字,漢字也是世界上諸多文字中唯一還在用的象形文字。很多文字簡直就是一目瞭然,一看就能想象出那物種是何形態。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ften(同義詞),here(同音詞),slowly(反義詞)”怎麼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