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23656964639
-
2 # 勿擾鴨
羅曼·羅蘭說的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 革命戲劇集 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 英雄傳記 《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其它作品 長篇鉅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後期作品 《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人最可貴之處在於看透生活的本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小孩子不會不熱愛生活。因為沒有熱愛不熱愛的概念。生活對於小孩子而言就是簡單的小快樂,和夥伴之間的小爭執。慢慢成長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要自己解決。當生活的方向變得多起來,發現周邊的人越走越遠,各自有各自的方向。發現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飛走了,自己卻沒有什麼收穫的時候。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利益有很多的衝突而開始本能的爭取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苦惱。生活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論從哲學上還是從社會學上都是無解的問題。正因為如此,我們尋找生活的意義的時候也是無解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生活是殘酷的。弱肉強食。而且,當你看到,生活的盡頭是死亡的時候。這麼多的創造終將歸於何處?有人問我,既然預測出一個地方几十年之內會有地震,那麼為什麼還要建設這個地方呢?應該讓所有人都搬走。這個想法不是和人的生活是一樣的嗎?你知道自己終將死亡,那麼這中間的過程是不是可以省去呢?當然這是悲觀的說法。熱愛生活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可是很多人在生活的磨礪之下,變得猙獰。變得恐怖。能夠胸襟寬廣,不論生活如何對待自己,都還熱愛生活,當然就是難能可貴的了。就像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