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中共包含了24篇題材各異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繼續講述“中國故事”外,還將視角涵蓋到了美國、埃及等其它國家。無疑,在這本書中,何偉為我們展現了更寬廣的敘事視野。這也意味著,我們在何偉的筆下,不再只是讀到他藉著西方人的視角,來敘述中國社會的光怪陸離,他也開始用中國式的“標準”來解讀西方社會中的諸多細節。
《去西部》一文即為明顯的例子。這篇文章講述了何偉夫婦剛從中國回到美國定居的那段生活。在文章裡,何偉寫道,“我在海外生活的時間越久,就越覺得自己的視角正在發生相似的變化。中國成了我的參照物……我對美國生活的認識日漸成為開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其中一個有趣的情節是,何偉在離開中國回到美國前後,分別接觸了兩國的搬運工,他發覺中國的搬運工不僅身著統一制服,而且辦事效率也很高。何偉還注意到,中國搬運工嚴謹認真的包裝手藝,甚至讓美國同行感到無地自容。當然,這樣的對比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並不意味著何偉接受了“中國特色”,而開始拋棄美國式的生活,事實上這種變化反而幫助何偉更加理解和喜愛“美國特色”。他寫道,“回到美國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懷念美華人說話的方式。我喜歡他們不慌不忙地講述逸聞趣事,也樂見自己還能明白他們話語中的細微含義”。
就拿《衚衕情緣》來說,同他的朋友邁克爾•麥爾(梅英東)那本《再會,老北京》一樣,這篇文章的主題同樣也是有關奧運前北京老胡同的拆遷。但是,與梅英東將自己變成敘事的一部分不同,何偉在文章中始終都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儘量讓自己的敘述顯得客觀。儘管何偉也談到了被強迫相親的過程,但這場相親到最後也似乎成了一場採訪。很明顯,生活在衚衕裡或與衚衕相關的華人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離鄉回鄉》中,這種嚴肅的態度就更加明顯了。這種態度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上,還在於對採訪物件的選擇上。《離鄉回鄉》是一篇描寫籃球明星姚明的文章。為了客觀勾勒出姚明與其它中國職業運動員生活狀態的同與不同,何偉在文章中除了採訪姚明和他的家人、隊友,還採訪了中國基層體校的教練、姚明的粉絲這樣的普通人,更值得感慨的是,為了避免過於片面地呈現普通人的視角,何偉在文章中還給了籃協主席這樣的官方角色以一席之地。這樣的平衡手法自然地融入到整篇文章的敘事中,最終全景式地呈現了當代中國體育界的現實生態。
《奇石》裡的20多篇文章跨越了12年的時光,曾經的“作家何偉”早已變成了如今的“記者何偉”,與這一起變化的還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中國乃至於整個世界。然而,其中唯一不變的是,無論作為一位作家,還是一名記者,何偉始終未曾放棄對於“故事”的興趣。正如他自己在序言裡所說的那樣,“非虛構寫作的樂趣正在於探尋敘事和報道之間的平衡”。就是這樣,何偉的文字才在走向專業的路上,卻一直都對這個世界擁有一顆鮮活的好奇心吧。
《奇石》中共包含了24篇題材各異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繼續講述“中國故事”外,還將視角涵蓋到了美國、埃及等其它國家。無疑,在這本書中,何偉為我們展現了更寬廣的敘事視野。這也意味著,我們在何偉的筆下,不再只是讀到他藉著西方人的視角,來敘述中國社會的光怪陸離,他也開始用中國式的“標準”來解讀西方社會中的諸多細節。
《去西部》一文即為明顯的例子。這篇文章講述了何偉夫婦剛從中國回到美國定居的那段生活。在文章裡,何偉寫道,“我在海外生活的時間越久,就越覺得自己的視角正在發生相似的變化。中國成了我的參照物……我對美國生活的認識日漸成為開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其中一個有趣的情節是,何偉在離開中國回到美國前後,分別接觸了兩國的搬運工,他發覺中國的搬運工不僅身著統一制服,而且辦事效率也很高。何偉還注意到,中國搬運工嚴謹認真的包裝手藝,甚至讓美國同行感到無地自容。當然,這樣的對比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並不意味著何偉接受了“中國特色”,而開始拋棄美國式的生活,事實上這種變化反而幫助何偉更加理解和喜愛“美國特色”。他寫道,“回到美國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懷念美華人說話的方式。我喜歡他們不慌不忙地講述逸聞趣事,也樂見自己還能明白他們話語中的細微含義”。
就拿《衚衕情緣》來說,同他的朋友邁克爾•麥爾(梅英東)那本《再會,老北京》一樣,這篇文章的主題同樣也是有關奧運前北京老胡同的拆遷。但是,與梅英東將自己變成敘事的一部分不同,何偉在文章中始終都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儘量讓自己的敘述顯得客觀。儘管何偉也談到了被強迫相親的過程,但這場相親到最後也似乎成了一場採訪。很明顯,生活在衚衕裡或與衚衕相關的華人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離鄉回鄉》中,這種嚴肅的態度就更加明顯了。這種態度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上,還在於對採訪物件的選擇上。《離鄉回鄉》是一篇描寫籃球明星姚明的文章。為了客觀勾勒出姚明與其它中國職業運動員生活狀態的同與不同,何偉在文章中除了採訪姚明和他的家人、隊友,還採訪了中國基層體校的教練、姚明的粉絲這樣的普通人,更值得感慨的是,為了避免過於片面地呈現普通人的視角,何偉在文章中還給了籃協主席這樣的官方角色以一席之地。這樣的平衡手法自然地融入到整篇文章的敘事中,最終全景式地呈現了當代中國體育界的現實生態。
《奇石》裡的20多篇文章跨越了12年的時光,曾經的“作家何偉”早已變成了如今的“記者何偉”,與這一起變化的還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中國乃至於整個世界。然而,其中唯一不變的是,無論作為一位作家,還是一名記者,何偉始終未曾放棄對於“故事”的興趣。正如他自己在序言裡所說的那樣,“非虛構寫作的樂趣正在於探尋敘事和報道之間的平衡”。就是這樣,何偉的文字才在走向專業的路上,卻一直都對這個世界擁有一顆鮮活的好奇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