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雙喜臨門
-
2 # 雨後新晴原創
鹹菜就饅頭,吃上幾口,記憶就可以回到從前。這還是過去的好日子,有這吃就不錯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陳永貴到陝西視察,看到興平農民蹲在家門口,吃玉米麵饃喝玉米糝稀飯,說這玉米比高粱好吃,這裡的人吃得太好,對國家貢獻太少。這位大官眼粗,沒看到這些鄉人連鹹菜也吃不起。
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故鄉,村裡誰家要是打算結婚辦喜事,大家都樂開了花,爭著前去幫忙,平常不打交道,此時也很熱絡,因為那臊子面的香味實在太饞人了!
再窮的人家,結婚總要有臊子面待客,幫忙人自然少不了,大家越想越饞,但無功不受祿,前去幫忙是唯一的好辦法。但困苦的社會背景下,一般人家辦喜事,誰有多少錢糧操辦?面對門口轉來轉去的人群,事主這個時候最頭痛,都給面子吧,招呼不起,不給面子吧,大家都鄉里鄉親的,何況自己以前還吃過人家的酒席!思量來思量去,最後還得叫上以前給人家幫過這忙的那些人,不然的話就太不夠意思,在村裡不好活人了。但事主為了節省錢糧,往往會把結婚的日子定在春節期間,這個時候,幫忙人的腸胃已存下自家的一些油水,自然會為主家節省一些東西。
結婚的排場講不起,接新媳婦的婚車,就是生產隊平常拉土拉糞的馬車。誰家結婚用馬車時,將車裡泥土一清掃,鋪上一層乾淨的麥草,然後放進一塊舊席子,車頂再用幾根竹竿彎成拱形,用一領蘆蓆以棚,車頭左右掛上兩個小燈籠,就成了娶媳婦的婚車。沒有現在結婚放鞭炮的排場。
凌晨四、五點婚車出村接媳婦,駕車人以馬鞭在主家門口甩三下算作起身炮,點起紅燈籠照路,前往娶親的村莊。到那裡的村口時,馬鞭響三下提示娶親車已來;到新娘家門口馬鞭再響三下,算作迎新的禮炮;新媳婦娶到村口時,馬鞭在村口響三下,提示娶親車已到了,到主家門口時馬鞭再響三下,算作迎新禮炮。來回各九響,是為雙九,祝願夫妻富貴長久,二九一十八,婚後家境大發,人畜興旺。中午結婚儀式才放一串鞭炮,向人神共告夫妻成雙結對,主家已添新口,喜事盈門。
那時的婚禮,是一窮二白的革命化婚禮,也是如今看來很環保的婚禮。婚禮開始時,主婚人先要背誦一段語錄,講幾句革命言辭,致辭中不能帶有“封資修”的思想文化元素,沒有如今“夫妻要孝敬老人、互敬互愛”等傳統文化的基調。“不忘階級苦,牢記今日甜……大幹社會主義,貧下中農是英雄”那樣的主婚詞。參加婚禮的人們,自然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新娘子長得漂亮不漂亮,陪嫁有多少,向男方要了多少彩禮,更感興趣的是臊子面裡肉有多少,油水盛不盛,酒席上有幾道菜,菜的分量夠不夠,能不能借此機會使自己的嘴巴解個饞。
小夥子年齡大了,不結婚當然不行,娶媳婦誰都高興,但窮人家最怕結婚請客,因為面黃肌瘦的他們出不起血。幫忙的人和來客們,不吃白不吃,吃多吃少都算吃,上一碗搶一碗,臉皮厚吃個夠,臉皮薄吃不著。有的人放開肚皮猛吃,一直吃得噎到嗓子眼,一出門抱著肚子慢慢走回家……圖片來自網路,謝網圖!若認為侵權,請告知刪除。
早年學過繪畫,如今卻沒有時間畫。將來清閒了,我會按著過去的記憶,畫出故鄉的生活場景!
回覆列表
我現在吃的最多的是白麵大米,這個可是以前過大年時才捨得吃的食物,一年裡也就那麼幾頓,但依然是很難盡興吃飽。
我和村裡人一起,經常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吃的是越耒越好,越來越精了,可怎麼也吃不出過去的那種味道。每每提起,村民們就會說出過去什麼東西怎麼怎麼香,甜在心裡。有的人說是因為現在的食品添加了其它物質,有的人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作物改良了品種性質,也有人說是過去貧窮不經常吃才感到新鮮,還有人說了很多很多、、、、、、但總的一句話,吃啥啥都不如過去的香。
兒時的記憶,窮時的回想,永遠的懷念。幸福的生活,永遠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