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閒趣記史
先來個總結,洪秀全的親人,可以封王的都封了王,包括幾歲的小孩。 但因為後期王爵濫封,所以顯得數量並不多。
太平天國封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還屬正常:
第一階段是1851年12月永安建制,封東、西、南、北、翼諸王,後來封燕王豫王。
第二階段是1856年9月天京事變以後,洪秀全曾短暫封兩位兄長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但很快削去王爵。
1859年4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不到一個月時間,火箭提拔為幹王,違反了洪秀全自己“永不封王”的諾言,引發諸將不滿。
為安撫人心,功勞最大的前軍主將陳玉成被封為英王,開了這個頭,其他幾位主將也陸續封王。後軍主將李秀成封忠王、左軍主將李世賢封侍王、中軍主將楊輔清封輔王。資格比較老的朝臣蒙得恩、林紹璋也被封為贊王、章王。其實右軍主將韋俊如果不降清,是鐵定可以封王的。
第三階段是1861年9月安慶失守以後。洪秀全一怒之下革去幹王、英王王爵,同時開始濫封諸王,一度傳說封王達2700之多,現在查實有據的約200餘王。洪氏宗親封王,大部分都在這個階段。
一、洪秀全的兒子與女婿按照族譜,洪秀全是廣東嘉應洪氏綸房第十六世,屬“仁”字輩,原名仁坤,後來自己改名“秀全”。而下一代則是“元”字輩。
洪秀全自己貴為“天王”,兒子們自然不可能再隨老家的輩序來排,那就全部重新排“天”字。
長子幼天王洪天貴福,這位接班人的下場,很多人都瞭解,天京城破後於1864年11月在江西南昌被凌遲處死。
二兒子洪天曾,因為早死沒有封王。
三、四子洪天光和洪天明都是庶出不同母,出生在1854年。1858年分別封為光王、明王。按太平天國禮制,兩人稱“永歲”,不稱千歲,更不能稱萬歲,因為“萬歲”只有洪秀全和洪天貴福能用。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光王、明王只有十歲,本來跟著自己哥哥洪天貴福,但李秀成只能帶幼主一人,兩人遂被拋棄,從此不知所蹤。雖然有說法跟隨嫡母賴氏去了南洋,又或者印度加爾各答,但沒有任何佐證。
洪秀全最小的兒子本名洪天佑。天京事變之後平反楊秀清,洪秀全突發奇想,將洪天佑過繼給楊秀清,封為幼東王,稱“子侄”——半個兒子,半個侄子。這位“幼東王”因為年紀實在太小,沒有留下什麼事蹟,天京城破後下落不明。
說完洪秀全的兒子,再來說說他的女婿,雖然不姓洪,但也是親族。
洪秀全據說有6個女兒,因為他特別喜歡結娃娃親,6位女婿的編制很早就已經滿額了,只是排名最後的兩位女婿因為實在太年幼,沒有留下姓名,只有前邊4位流傳了下來。
洪秀全最大的孩子是長女洪天姣,洪天姣在天京陷落時已經26歲,在當時絕對是已經當媽的年紀,但卻一直沒有與自己的夫婿鍾萬信成婚圓房,真是咄咄怪事。
這位鍾萬信貴為太平天國“大駙馬”,被封為相當好聽的金王,但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好。派去侍王李世賢營中摻沙子當眼線,惹來侍王不滿,吃不到多少好果子。天京陷落時,一個人混出城,最後輾轉來到康王汪海洋軍中,1868年1月,被清軍搜出處死。
洪秀全二女婿名為徐朗,此人一直是李世賢的助手,轉戰各地。但只封了一個沒有王號的“列王”,就是等級最低的一種王,這種“列王”據說有1000多個。
三、四兩位“駙馬”分別叫黃棟樑與黃文勝,二人被封為凱王、捷王。天京陷落後死於城外,死時都不滿15歲,還沒有成年。
二、洪秀全的兄長與侄子洪秀全兩位兄長,王長兄洪仁發與王次兄洪仁達的“事蹟”,相信即使不太瞭解太平天國的人,也是略知一二。
兩人本來只是在家種田的普通農民,沒有任何政治才能。但洪秀全猜疑外臣,重用洪氏親族,兩位兄長也隨之飛黃騰達。先是在天京事變之後,為了鉗制回京的翼王石達開,被封為安、福二王,掌握朝政
李秀成後來在自述裡,曾經痛述此事:
「……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歡說。此人又無才情,又無算計,一味古(固)執,認實天情,與我天王一樣之意見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與安、福王三人結怒(怨),被忌押製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
石達開出走後,舉朝譁然,洪秀全為安撫人心,不得不把兩人王爵革掉,改封天安、天福。
1859年,第二次封王期間,洪仁發覆封信王,洪仁達復封勇王。到了太平天國晚期,天王不信外臣,重信兩位兄長。兩人趁機中飽私囊,暴虐恣橫,多行不義。太平天國後期綱紀紊亂,朝政腐敗,洪秀全喪盡人心,最後城破國亡,兩位王兄實為罪魁。
天京失陷之後,洪仁發死於亂軍之中,洪仁達被清軍俘殺。
兩位王兄除了斂財,生孩子的本領也很強,洪仁發有七個兒子:
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元王洪科元、長王洪瑞元、見王洪現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王同)元
洪仁達則生了三個:
定王洪鈺元、漢王洪釮元、次王洪錦元
次王洪錦元在很多資料上說是洪仁發第八子,但看名字偏旁,和洪鈺元、洪釮元一樣是“金”字,與洪仁發諸子所用的“禾”字與“王”字不一樣。中國古代族譜相當嚴謹,有些姓氏,同輩會用不同的偏旁來區分支系。舉一個例,天王族弟洪仁玕三個兒子分別叫葵元、蘭(蘭)元、芝元,都用草字頭。所以洪錦元很大可能是洪仁達的兒子。
這群“元”字輩洪姓兄弟年紀差別頗大,從成年到襁褓中的嬰兒都有,同王洪(王同)元還是太平天國所封年紀最小的王。
儘管才幹欠奉,毫無閱歷見識可言,但因為姓洪,是自家人,還是得到叔父天王洪秀全的重用。
洪秀全設定了京內、京外總鑑與鑄寶、開礦的官職,安排給自己諸位親族(包括女婿)。總鑑負責監察城內官員,嚴防叛徒,鑄寶、開礦則負責開挖銅礦,鑄造錢幣,都是洪秀全眼中的重要職務。
在此列個表:
京內正總鑑:蔣有福(存疑)(西王蕭朝貴之子,洪秀全外甥,蕭朝貴生父姓蔣,後來過繼入蕭家)
京內又正總鑑:洪仁發
京內副總鑑:洪仁達
京內又副總鑑:洪和元
京外正總鑑:洪利元
京外又正總鑑:洪科元
京外副總鑑:洪瑞元
京外又副總鑑:洪現元
正總鑄寶:洪瑭元
又正總鑄寶:洪(王同)元
副總鑄寶:洪錦元
又副總鑄寶:洪鈺元
正總開礦:洪釮元
又正總開礦:鍾萬信
副總開礦:黃棟樑
又副總開礦:黃文勝
天京城破後,關於洪氏親侄下落的說法很多,有說被清軍追殺,也有說自殺,但真實情況,恐怕已經無法考據。
三、洪秀全的族兄族弟族侄洪家有很多族人跟隨洪秀全起事,但後期封王的倒也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幹王洪仁玕、恤王洪仁政與對王洪春元,以及經歷存疑的瑛王洪全福。
(幼天王洪天貴福在被俘後,默寫過太平天國諸王名單,內中還有衛王洪仁聞與保王洪仁山,洪姓仁字輩,應該都是洪姓宗親,但具體情況實在不清楚。)
幹王洪仁玕是出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人物,太有名了,在此也不多贅述,就簡單說說他的三個兒子,前文提過的葵元、蘭元與芝元。
洪葵元按太平天國禮制,是幹王爵位的繼承人,稱幹嗣君,據說粗通英語。天京城破時13歲左右,命大逃回廣東,因為搜捕頻繁,不得不去了南美蘇利南,最後到牙買加,老死於此。
洪葵元兩位弟弟,在城破時因為年紀太少,同樣是下落不明。
恤王洪仁政是洪秀全堂兄,洪天貴福在供狀中稱他為“伯”。地道農民出身,文墨不通,以看牛為生。追隨洪秀全進入天京後,因為沒文化,是個大老粗,一直是閒散國宗,無所事事,後來去右軍主將韋俊軍中效力。天京事變後韋俊放棄武昌,洪仁政逃回天京,因喪師失地差點被洪秀全斬首,幸運被當時主政的翼王石達開勸住,方才撿回一條命。
1860年,隨軍攻打江浦有功,被封為忠誠一天將。當時天將在王之下,百官之上,實屬高位。一年之後,更被封為恤王。
天京失陷,恤王追隨幼天王逃出天京,被擒押解南昌府,當時負責審訊的沈葆禎等人認為洪仁政言語見識粗俗不堪,對他相當輕視。恤王后來與幹王等人於南昌被凌遲處死。
對王洪春元是天王族侄,是洪氏親族中唯一能戰者,跟隨李世賢、李秀成轉戰各地。湘軍圍城時奉命守衛天京城外要隘雨花臺,因為疏忽大意被敵軍偷襲,居然放棄陣地跑回天京城內。洪秀全大為震怒,將其斬首處決。洪春元的經歷本號之前曾經專門寫過,傳送門在此:奇奇怪怪的“對王”,洪氏親族中唯一能戰者,卻被洪秀全砍了腦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一看。
洪全福(一名春魁)據說隨洪秀全參與金田起義,官至左天將,封瑛王二千歲。但這些並不符合太平天國制度,因此只能存疑。
天京失陷後,洪全福逃往香港,但香港局勢日益嚴峻,洪全福無法立足,只得前往古巴撿鳥糞。幾年後在一艘洋輪上做海員,擔任廚師。此後隱居香港,以醫治疑難雜症謀生。
洪全福一直不忘推翻清政府,刻意結交各種反清志士,以圖大計。後來制訂起義計劃,想趁除夕廣東省大員齊聚萬壽宮祭祀時一網打盡,粵東、粵西會黨趁亂攻取省城,共成大業。洪全福自稱南粵興漢大將軍,其他人分別任總司令、參謀長等職。但計劃洩露,清兵滿城抓人,共有二十多位同志被捕,七人死於獄中。
洪全福化妝成老婦,幸運得脫,因為是起事領袖,清廷開出兩萬元的鉅款懸賞,死掉獻屍也可賞一萬元。洪全福萬不得已,只能避居新加坡,1903年病死。
他當年的同志之中有人後來參與了辛亥革命,民國建立,洪全福的事蹟得以流傳,被尊為革命先烈。洪全福不忘初心,矢志反清,至於在太平天國的經歷是不是真的,倒也無關緊要了。
-
3 # 聿堃
後期的王不值錢,車伕廚子都等混個王爵。如果不內訌,領導人英明點,別光享樂。說不準能堅持個多年,重鑄天下也有可能啊!!!
回覆列表
據統計,在天京事變之後,為了籠絡人心,洪秀全對歷代吝嗇之極的王爵封號大開綠燈,一路封王,到太平天國覆滅時,所封王者多達兩千七百多人,創下了歷史之最。
而其中洪秀全對自己家族親屬的封王,卻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多,最主要的有三位,分別是洪秀全的兩位哥哥和他的族弟,以及他們的後代皆有封王,人數大概是十一個左右,佔了太平天國王爺人數比例的0.5%不到。
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政局穩定,所封王者只有七位: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在定都南京前,蕭朝貴、馮雲山戰死,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胡以晃皆死,七王中只剩下一個翼王石達開,地位僅次於天王洪秀全。
從這開始,洪秀全已經不相信石達開這位老戰友,他害怕再一次天京事變,於是越級提拔自己的大哥洪仁發為安王、二哥洪仁達為福王,一起處理政務,分散石達開的權力,促使了翼王出走事件,兩人被洪秀全削爵以告天下,但不久後又封洪仁發為信王,洪仁達為勇王。
此外,由於王爵規定已形同虛設,所以仁發、仁達兩位庸碌無為的王爺後代,也被洪秀全一一封王,洪仁發的八個兒子,長子洪和元為巨王、次子洪利元為崇王、三子洪科元為元王、四子洪瑞元為長王、五子洪現元為見王、六子洪瑭元為唐王、七子洪同元為同王、八子洪錦元為次王,洪仁達的兩個兒子,長子洪鈺元為定王、次子洪釮元為漢王等等。
在洪秀全有心扶持自家子弟的時候,唯一有能力的卻只有一個族弟洪仁玕,金田起義時洪仁玕由於奔赴不及而錯失了入伍機會,隨後輾轉去到了被英華人佔領的香港,在當時先進文化的影響下,洪仁玕眼界得到了極大拓展,天京事變後回到南京,被任命為幹王,總理朝政。
洪仁玕是太平天國後期軍事、文化、政治的主要管理者,在天王洪秀全不理政事,洪仁發、洪仁達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洪仁玕以其過人的智慧和眼界,成為了太平天國的擎天柱,除了制定治國綱領《資政新篇》之外,還多次主持前線的忠王李秀成、陳玉成大破清軍,穩定了太平天國的混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