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鴉

    陳寅恪通曉多國語言,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他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等,是學術研究的經典著作。

    陳寅恪學識之淵博精深,在歷代著名學人對他的評價中就可見得。歷史學家傅斯年曾評價他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梁啟超更曾說: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在陳寅恪任教清華大學期間,他一度被稱作「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之所以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與他的家世背景和早年經歷分不開: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他的父親陳三立則是一個有著「老派知識分子志氣和志向」的大學問家,最終因不願為日本人效力,絕食而死。

    在這種家風、家學的影響下,陳寅恪自幼便飽讀詩書,並承襲了先輩的氣節和遺風。後來,家境殷實的陳寅恪得以去往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遊學。陳寅恪學習經歷豐富,但從未拿到過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因為,他並不在乎學位,只在乎學問。

    ▲陳寅恪(1890-1969),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通曉20餘種語言)。曾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與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並稱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與錢穆、陳垣、呂思勉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對於陳寅恪的學習方式,徐老師進一步解讀說,陳寅恪海外遊學習得的,主要是一種「借鑑於西方的一種思維方式,學理方式,或者說對歷史內在邏輯的分析來看待中國歷史」,這種以習得治學思維為主要目的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與陳寅恪同時代或者比他稍晚一些的大學問家身上。

    比如錢鍾書。錢鍾書的《管錐編》和《談藝錄》裡引用的註釋中,各國語言都有。類似的還有季羨林,他到德國留學,原本應該學德國哲學,但他沒有侷限於此,而是「學到了一種海外研究的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跟本鄉本土接受西方的東西、看待歷史完全是兩碼事」。

    早年的遊學經歷,奠定了陳寅恪學術研究的基礎。而他最大的學術成就,在於開拓諸多新領域。

    陳寅恪在學術領域的開拓,表現在他的史詩詞歌互證,他對宗教、突厥文的研究,對歷史脈絡的研究等。此外,陳寅恪還是中國現代歷史研究方法的開拓者之一,著有眾多具有「大歷史觀」的作品,甚至「老派學者在研究歷史當中,都要把陳寅恪的書作為啟蒙的書來讀」。

  • 2 # 時代傻瓜李博士

    我個人不是學歷史的,說點幼稚的想法。①中國歷史的研究方法能否借鑑歐美的史學方法,不要單純埋在古籍書堆裡,現實的field investigation、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再加上理性推理如何?那些號稱研究歷史的專家教授們誇誇奇談,把我中華文明史研究了越來越短,這是怎麼回事?②歷史就象以現實為原點向後輻射的錐形光束,而未來象向前輻射的維形光束,離原點越遠,模糊性越大,所以我們應該去理性地大膽假設。③如何研究歷史資訊和未來資訊的全息現象?④歷史不是挖祖墳,而應該是修祖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菲國語版的執迷不悔表達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