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酒仙翁
-
2 # 鵬鵬鵬膨脹
1、原文出自《論語十則》,原文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翻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擴充套件資料: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處:《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擴充套件資料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或其他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人的知識或技能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地方。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漢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