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的"說"讀作:yuè。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僕射,中與張嘉貞有過權力爭鬥,最後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2、人物軼事:(1)紺珠之助傳說張說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樂於助人。一次,受到張說幫助的一個老者贈送給他一顆顏色深青而泛紅的紺珠。最初張說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講述了這顆紺珠的妙用:紺珠,名叫記事珠。讀書行文辦事時,將這顆紺珠握在手中,就能記事不忘。平時拿著這顆珠子把玩欣賞,能使自己心神開悟,事無鉅細,過目即知,一無可忘。老人講罷,將這顆紺珠塞入張說手中,轉身就不見了。張說認為這是神佑好人,上天要助他成就功名。因此,張說就將這顆紺珠秘藏於身,終身攜帶。後來,張說在朝廷中出將入相,文經武緯,吟詩作賦,筆墨文章,無一不通,廣負盛名,傳說就與這顆紺珠有很大關係。(2)剖疑護太子從武則天末年,唐朝屢次發生政變。睿宗李旦登基以後,政局仍不穩定,潛伏著政變危機,太平公主黨徒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嚴重威脅著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傳說睿宗景雲年間的一天,皇帝早朝時對大臣們說:“最近有術士預言五日之內有軍隊進攻皇宮,大家說怎麼辦?”大臣們一聽,大為震驚,紛紛要求皇帝調查此事,並加以警惕。張說出班奏道:“臣以為這是一些人散佈的讒言,他們主要是想誣陷太子罷了。皇上如果以太子監國,處理朝政,加強太子的實權地位,則君臣名分就會固定下來,有利於穩定人心和政局。弄奸的小人就沒有膽量再搞破壞,這樣流言蜚語就不會再有人傳播了。”張說的建議,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贊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詔自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監國執政,從而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張說的"說"讀作:yuè。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僕射,中與張嘉貞有過權力爭鬥,最後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2、人物軼事:(1)紺珠之助傳說張說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樂於助人。一次,受到張說幫助的一個老者贈送給他一顆顏色深青而泛紅的紺珠。最初張說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講述了這顆紺珠的妙用:紺珠,名叫記事珠。讀書行文辦事時,將這顆紺珠握在手中,就能記事不忘。平時拿著這顆珠子把玩欣賞,能使自己心神開悟,事無鉅細,過目即知,一無可忘。老人講罷,將這顆紺珠塞入張說手中,轉身就不見了。張說認為這是神佑好人,上天要助他成就功名。因此,張說就將這顆紺珠秘藏於身,終身攜帶。後來,張說在朝廷中出將入相,文經武緯,吟詩作賦,筆墨文章,無一不通,廣負盛名,傳說就與這顆紺珠有很大關係。(2)剖疑護太子從武則天末年,唐朝屢次發生政變。睿宗李旦登基以後,政局仍不穩定,潛伏著政變危機,太平公主黨徒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嚴重威脅著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傳說睿宗景雲年間的一天,皇帝早朝時對大臣們說:“最近有術士預言五日之內有軍隊進攻皇宮,大家說怎麼辦?”大臣們一聽,大為震驚,紛紛要求皇帝調查此事,並加以警惕。張說出班奏道:“臣以為這是一些人散佈的讒言,他們主要是想誣陷太子罷了。皇上如果以太子監國,處理朝政,加強太子的實權地位,則君臣名分就會固定下來,有利於穩定人心和政局。弄奸的小人就沒有膽量再搞破壞,這樣流言蜚語就不會再有人傳播了。”張說的建議,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贊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詔自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監國執政,從而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鞏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