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2、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
張喬隱居九華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窺園以苦學。詩句清雅,迥少其倫。當時東南多才子,如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棲遠與喬,亦稱“十哲”,俱以韻律馳聲。
3、張繼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蹟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
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4、張志和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
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5、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寧人 。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亦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
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後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遊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
參考資料:
1、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2、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
張喬隱居九華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窺園以苦學。詩句清雅,迥少其倫。當時東南多才子,如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棲遠與喬,亦稱“十哲”,俱以韻律馳聲。
3、張繼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蹟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
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4、張志和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
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5、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寧人 。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亦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
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後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遊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