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莊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註釋雲: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雲: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範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莊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莊,租賃的就是範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雲: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 第二,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魯迅小說裡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我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
《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莊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註釋雲: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雲: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範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莊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莊,租賃的就是範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雲: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 第二,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魯迅小說裡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我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