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2-13 14:50
談談你對論語第一則中患不知人的理解?
5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1680920763250
“不患人之不己知”在《論語》裡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學而篇第十六》《正義》:此章言人當責己而不責人,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雲:“我則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知人也”《論語譯註》(楊伯峻):不著急別人不瞭解我,卻著急我不瞭解別人。《論語集註》(朱熹):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論語新解》(錢穆):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這也是傳統的說法,持此種說法的還有張冠湘(《古詩文名句錄》)、匡亞明(《孔子評傳》)等。更新的說法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於)人也。意思為: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著急,應擔心自己沒有東西讓別人瞭解。這裡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無疑更通順。但除了這兩句外,“知”在《論語》裡出現了116次,並無一處是”賞識“之意。《說文》中的知,意為表達意思的措詞。《康熙字典》知的第十條:知遇、賞識。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在這兩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論語·里仁》裡還有一句類似的話。《論語·里仁第十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傳統說法為:不要愁沒人知道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這裡的“知”如果譯為賞識之意,就是:不要愁沒人賞識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賞識的。大丈夫君子行事,求仁得仁,僅求有一知己能理解自己就已奢侈。如果還愁不被人賞識,難免有些諂媚,失了中正之道。所以註釋為“賞識”有點不妥。——————————————-一家之言。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
談談對體育的理解和認識?
談談對文化鯰魚的理解?
談談對錦瑟的理解?
談談你對精準醫學的理解?
談談你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800字?
大家談談對小鎮做題家的理解?
從禮儀的角度談談你對茶文化的理解?
黛玉葬花和葬花吟談談你的理解?
從論語中任選一則談談思考和體會?
論語中尊敬父母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有何深意?
熱門排行
taptap蛋仔怎麼轉官服?
藍色布鞋怎麼配褲子男?
abroad是什麼牌子的衣服?
為什麼紅薯秧子不能吃?
文具貴的文案?
雲上大陸11階裝備條件?
英國利茲大學2023年換cas有最後時間要求嗎?
喜歡比自己小的男孩的文案?
ax86u 有2.4gWiFi嗎?
夏至會不會下雨?
“不患人之不己知”在《論語》裡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學而篇第十六》《正義》:此章言人當責己而不責人,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雲:“我則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知人也”《論語譯註》(楊伯峻):不著急別人不瞭解我,卻著急我不瞭解別人。《論語集註》(朱熹):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論語新解》(錢穆):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這也是傳統的說法,持此種說法的還有張冠湘(《古詩文名句錄》)、匡亞明(《孔子評傳》)等。更新的說法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於)人也。意思為: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著急,應擔心自己沒有東西讓別人瞭解。這裡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無疑更通順。但除了這兩句外,“知”在《論語》裡出現了116次,並無一處是”賞識“之意。《說文》中的知,意為表達意思的措詞。《康熙字典》知的第十條:知遇、賞識。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在這兩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論語·里仁》裡還有一句類似的話。《論語·里仁第十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傳統說法為:不要愁沒人知道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這裡的“知”如果譯為賞識之意,就是:不要愁沒人賞識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賞識的。大丈夫君子行事,求仁得仁,僅求有一知己能理解自己就已奢侈。如果還愁不被人賞識,難免有些諂媚,失了中正之道。所以註釋為“賞識”有點不妥。——————————————-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