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oods39722

    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了。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朱熹評論《論語》中這一章“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機,非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孔子數稱“賢哉回也”,表現出對顏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許,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滿意自己對顏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貢問仁,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辯,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貢有志於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徒事高遠,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教他應該從自身做起,可以說教給子貢一個“仁之方”。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透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後注意改正缺點罷了。 以上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都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具有其針對性的,所謂殊途而同歸。這種教育方式具體到學生自身也是可行的,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學記》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種不理睬、不瞭解教育物件而只管悶頭教書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必然單調,教學過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陵14歲少年打完爺爺打叔叔,還將父母結婚照扔下河,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