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中國進入中央集權制後,除了元朝以外,通常是沒有嚴格的階層劃分的。宋丶明丶清等朝代,也只是將部分罪犯及其家屬,以及他們的子孫,劃入賤民籍。而賤民只要有人出錢替其贖身,是可以脫離賤民籍的,成為正常的自由人的。與其說賤民是個階層,還不如說賤民制度是一種刑罰懲戒。
唐初人口偏少,所以人口資源極為寶貴,因此沒有賤民階層。
唐朝實行的階層統治模式是大姓統治,由大姓嫡宗之子把持一個大家族宗支,家族嫡宗稱為主家,庶出的族人稱為分家。
朝廷根據各大姓家族的血脈傳承和對朝廷貢獻的大小,總會找理由給大姓一個世襲爵位,由家族嫡宗子世襲。這個制度後來就演變為家族的郡望。例如隴西堂李氏丶渤海堂歐陽氏…,這些郡望就是始於唐朝。
大姓統治有一個好處,就是強化了家族凝聚力,淡化了階級矛盾,因為每一個家族宗支內的人,社會地位都不一樣,這就變相的告誡世人:
1,如果您處境不好,不是階級壓迫,因為您的同族血脈中也有貴人,您要改變命運就要加倍勤奮努力。
2,如果您富貴顯達,也不能恣意妄為,您有今天,一是祖先廕庇,二是前世積德,三是個人努力和運氣。所以要謹言慎行,要做個好人不要給祖先抹黑,不要讓族人蒙羞,而且要做族人的榜樣,對族人要樂善好施,多多幫助。
唐朝實行大姓統治,一方面加了各個姓氏的家族凝聚力,從而加強了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朝廷只要把控了大姓嫡宗就能很好的掌控天下。只要大姓都支援朝廷,天下就會安寧。大姓家族制對官對民都是一種嚴厲的制約。人一旦有了家族榮譽感,言行必定會有一定的底線。自己可以無所畏懼,但族人的安危丶家族的臉面卻不能不顧。
第一等是皇族近親,皇帝及其家人,親王郡王等;
第二等是貴族,即公侯伯爵等;
第三等是官員;
第四等是吏員。
最後是平民。
平民中又分為讀書人,農民,工人,商人。
然後還有娼、優、隸、卒四等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