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經劇場

      萬箭穿心過譽了,要栽就栽在人物塑造和敘事安排上,說白了就是導演估計沒有真正讀懂《萬箭穿心》這本小說的核心內涵。

      

      《萬箭穿心》的核心是什麼?是風水還是一個女人的艱難奮鬥史?其實都不是。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小說,那我想先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李寶莉在本片一個小時以後的戲段裡面幾乎沒有發過脾氣,幾乎成了個聖女樣?——誰吼她她都不接招,見誰都熱情笑嘻嘻的。

      

      如果只是看電影的話,我想這個答案是無解的。而在小說裡面,這一點幾乎成了這本薄薄小說的核心。一個字“忍”,說再多一點,就是“還債”。

      

      在小說中,馬學武跳江自殺以後,李寶莉的媽媽只給了李寶莉一個字:忍。自後才有李寶莉貼心貼肺照顧一家老小的故事。在開始的時候李寶莉忍的內心並不平靜,她說:“除了忍,又還有哪個字對我更有用呢?”

      

      而屋裡一家老小一家親獨獨把她排斥在外她又發問:“要我怎麼忍?” 店鋪老闆又告訴她:“有些人生來就是還債的,慪氣想不開就會欠的更多。”才有了李寶莉後來的解脫:我不就是還債麼?我還了就算了。

      

      而在電影裡,這些小的細節全都缺失了,在最後李寶莉搬家的時候還說:“我最對不起的就是小寶,他那小就沒有了爸爸,我也沒時間照顧他,我回來的時候就在想,別家的娃娃都瘋啊笑啊,他心裡就像是壓了個石頭,不像個伢。他如果能夠像別的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叫我做什麼都可得啊。其實他要就緊他拿去,我哪個都不欠了。” 這個“欠”用在這裡就好像說氣話一樣沒有分量。小說中小寶與李寶莉吵完架她暗自神傷的時候對自己說的是“人生是有報應的。”這才有了後面李寶莉的解脫。電影彷彿把這樣一個女性角色塑造的極有母性光芒:孩子怎麼樣她都算了,只要他高興,就行了。這樣顯然是說不通的。

      

      人都是有脾氣的,寶莉這種骨子裡面都像潑過辣椒水一樣的人更是有脾氣。所以敘事必須要講出個因果來。你不給她一個改變的信條,僅僅是讓她的行為上作出改變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電影的前一個小時李寶莉做盡了“壞事”,但後一個小時又做盡了“好事”(壞事都讓人家做了。)這種兩極分化的安排實在是讓人覺盡了假。小說起碼還知道寫些她進茶館吵得周圍人頭昏的行為,讓人微微生惡。電影裡就讓這女人軟的像一隻小綿羊,童話估計都不敢這樣寫。實在是讓人揣摩不透的。

      

      與小說差別最大的人物塑造大概就是小寶的奶奶(原作裡面還有一個爺爺),小說裡的兩位老人恨李寶莉是入了骨,而電影裡的奶奶卻好像還有幾些人情味兒。小寶的絕情不帶一點迷茫和疑惑的成分,這就說明顯然被“洗過腦”。我也生在單親家庭,但是隻有我媽帶我。我媽脾氣跟李寶莉差不多,都是得理不饒人的主,這些年來她的歇斯底里常常讓我睡不著覺(還沒出來讀書的時候),但是母親的努力我看在眼裡。一面她精神性發作對我深深造成折磨的時候我真的沒辦法不厭惡這個女人,她的偉大也讓我知道我對她的愛是不能打折扣的。往往這種愛呀恨呀是搖擺的,被暴打的時候心裡恨死了她,但是好歹也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是:菊籬竹徑梅蘭畫,下聯如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