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然歷史觀
-
2 # 歷史哈哈哈
1.抽陀螺
陀螺指的是繞一個支點高速轉動的剛體。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幹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把陀螺的軸心磨成各種形狀,為的就是能把對手的陀螺劈打成半,而自己的陀螺能繼續旋轉,才是最後的贏家。
2.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起源於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3.空竹
空竹,一般稱為抖空竹,也叫抖空鐘、抖空箏、抖嗡子,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不過,一般大都簡稱為“空竹”。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
4.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5.蹴鞠
蹴鞠,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冰嬉的內容還有冰上蹙鞠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風箏又稱風琴、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訊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裡才有紙鳶。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
1. 古代的上巳節其實也相當於現在的兒童節,《論語·先進篇》記載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描述了古代上巳節兒童成群出遊的場景,而這段話所寫的日子就是古代的兒童節——上巳節。這一天,兒童們一起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女孩們去追鳥雀、捉蝴蝶,男孩們則聚在一起下棋、鬥蛐蛐,這些活動和玩耍專案毫不遜色於今天的孩子們所玩的遊樂場專案。
2. 除了這些活動,古代兒童把玩樂發揮到極致,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詩《長幹行》,詩的開頭寫了,“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兩小無猜的孩童一起玩耍,男孩以竹竿當馬騎,玩得盡興了,再一同圍繞井欄用騎過的竹馬去折青梅,竹馬是古代小朋友最常玩的娛樂專案,但竹馬並非竹子做成的馬,其實是一根竹竿,小孩們騎在竹竿上,手裡拎個小竹枝做鞭子,嘴裡喊著“駕!駕!”追趕著、歡笑著,就像真的騎在馬上一樣。古代孩童都有一種俠士情懷,總幻想著自己能夠騎著高頭大馬馳騁沙場,為國立功,這宏大的志向,這淘氣的場景,這天真的性格,讓現今多少兒童豔羨呀!
3.陶製玩具:成熟時期是宋,因為宋代的城市生活異常發達。發達的城市生活不止造就了李師師這樣的名妓,還造就了陶製玩具中的愛馬仕——“磨喝樂”。磨喝樂是梵文音譯,也稱“摩侯羅”,即釋迦摩尼的兒子羅睺羅,傳入中國後,經過本土化升級進化,其形象演化成了可愛的兒童形象。人們在七夕的時候供奉磨喝樂用以求子。久而久之,這些可愛的玩偶便成了小孩的玩具。有如現在過節,忙大街都是節日商品一樣。到了七夕,滿大街的店鋪都在出售磨喝樂的玩偶。這些玩偶製作精良,身體、手足、面貌、毛髮都栩栩如生。而且,跟今天的芭比娃娃一樣,還配有漂亮的迷你衣服供買家自行選擇購買、更換。
4.蘇州工匠袁遇昌製造的磨喝樂,不止是僵硬的泥偶變成了可以活動的活動尼偶,這就更像芭比娃娃。這樣泥偶價格自然不菲。當時最好的磨喝樂一對賣幾千文,而袁遇昌的活動泥偶一個要賣30多貫,價錢翻了好幾倍。因為,當時一個縣令的一個月工資才15貫。
5.我們一直把華容道、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益智玩具,但華容道真正的起源卻是西方的滑塊類遊戲。這類遊戲就是在一定範圍內,按照一定條件移動一些稱作“塊”的東西,最後滿足一定的要求贏得遊戲。它最早出現在19世紀,稱為“重排15”。此後,各種各樣的滑塊類遊戲不斷湧現。1932年英華人弗萊明發明紅鬃烈馬遊戲並取得專利。紅鬃烈馬可玩性極強,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在日本、泰國都有對應的本土化版本,到了中國經過本土化,跟“華容道儀釋曹操”這個三國經典故事聯絡起來,便有了華容道這一經典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