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1、地址線不同

    32位的CPU的地址線是32位的,即CPU一次能夠傳送、處理32位的二進位制數,所以理論上它能夠定址的範圍是2的32次方,即4個GB,所以即使你的電腦能夠安裝8個GB的記憶體,系統也只能使用前4個GB的記憶體,而另4個GB的記憶體電腦就當沒有。當然由於32位XP的限制,32位的機器也只能使用3個GB多點的記憶體。

    2、資料線不同

    64位的CPU的資料線等是64位的,即CPU一次能夠並行處理64位的二進位制數,所以理論上它能定址的範圍為2的64次方,比32位的大得多多多,總之是N多個GB。只要系統、主機板等支援,你的電腦可以裝很大的記憶體。(當然電腦能夠使用多大的記憶體,還要看主機板北橋晶片,記憶體控制器,記憶體插槽數量等綜合來看。)

    3、相容性不同

    64位的系統要比32位的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能夠處理的資料更多,頻寬更大,處理的速度更快。64位的CPU現在是向下相容的,64位CPU組成的系統,能夠裝64位的作業系統,也能裝32位的作業系統。當然由於目前大多數人使用的軟體還都是32位的,因此並不能完全發揮出64位CPU的效能。

    擴充套件資料:

    計算機作業系統歷史:

    縱觀計算機之歷史,作業系統與計算機硬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作業系統之本意原為提供簡單的工作排序能力,後為輔助更新更復雜的硬體設施而漸漸演化。從最早的批次模式開始,分時機制也隨之出現,在多處理器時代來臨時,作業系統也隨之新增多處理器協調功能,甚至是分散式系統的協調功能。

    其他方面的演變也類似於此。另一方面,個人計算機之作業系統因襲大型機的成長之路,在硬體越來越複雜、強大時,也逐步實現以往只有大型機才有的功能。

    從1946年誕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以來,它的每一代進化都以減少成本、縮小體積、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效能為目標,隨著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作業系統(簡稱OS)的形成和發展。

    最初的電腦沒有作業系統,人們透過各種按鈕來控制計算機,後來出現了組合語言,操作人員透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式輸入電腦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建的電腦只能由製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式來執行,不利於程式、裝置的共用。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出現了作業系統,這樣就很好實現了程式的共用,以及對計算機硬體資源的管理。

    隨著計算技術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展,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計算機作業系統。在美國1976年的時候就研製了DIGITAL

    RESEARCH軟體公司出8位CP/M作業系統。

    這個系統允許使用者透過控制檯的鍵盤對系統進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對檔案資訊進行管理,以實現其他裝置檔案或硬碟檔案的自動存取。此後出現的一些8位作業系統多采用CP/M結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能不能人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