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h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說“釋”之輩的一個僧人在微博跟網友對罵,言辭之髒連潑婦能自嘆不如,我去圍觀了一下,確實不堪入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是出家人所為。但他之前發的微博和文章,則畫風清和恭謙,規規矩矩弘揚佛法。可能真是被惹急了,沒兜住。

    提到佛教,給人的第一印象雖不像道教那般雲淡風輕,但至少也是看破紅塵,但近些年來對佛弟子的風評可不怎麼好,“脾氣大”算得上共識。很多人進寺院燒香,就發現僧人多表現出一副不冷不熱的樣子,還沒問幾句就給臉色;在生活中碰到學佛人,也不需要怎麼撩撥,就能輕易讓對方炸毛。連很多人自己也說,自從學佛以後,能感覺到脾氣就越來越差,懷疑自己是不是學岔了。

    岔當然是有點岔。在掌握了一定的出世間的知識之後,人就會生一種慢心,看眾生都很愚蠢,認為他們只知道像動物一樣追逐毫無意義的東西,是庸碌迷茫的凡夫俗子,不可教化。在潛意識裡就把自己高看一等,排斥甚至反感人的種種言行。

    這是主觀上的原因。然而脾氣變大,更多是客觀原因。當初佛陀涅??之際,阿難悲嘆世間再無救主,就問以後的佛弟子該以誰為師。佛陀說,以戒為師。因此,三五漏學戒定慧,戒排在了第一位。但時至今日,人們為了兼顧家庭和社會生活,已經不怎麼強調戒行了。

    什麼是戒?斷六根之染,絕六塵之侵。貪嗔痴作為人最根本的無明,只有修行到初果以後,才不會受紛擾世事的影響。在此之前,就算懂得再多佛理,性格培養得再豁達,也達不到心如止水的程度。反而,因為看待事物的角度已經變了,與世間觀念和規則不再夫唱婦隨,如果繼續處於這樣的貌合神離的婚姻中,心裡當然會常懷憤怒。

    這就要求學佛人必須有所取捨,好好清理原本複雜的生活方式,給身心騰出一片清淨的空間來。像開頭提到的“釋”姓僧人就有點反其道而行之,本來出家就足夠清淨了,硬要回頭扎進世俗中,玩手機,寫微博,引罵戰,自尋煩惱。

    在家的人脫離不了手機,也可以少逛一點微博,少看一點新聞,心裡就少起一點波瀾。每天世界都會發生無數大大小小的事,到了明天大多都是垃圾,再過一年半載,十年八年,就全都消散如煙了。倒是跟著這些資訊產生的喜怒哀樂,都一一轉化成了業,如果不能斬斷煩惱根,這些業無一不會開花結果。

    好比進入了一座熱鬧的城市,看起來歌舞昇平一派祥和,沒有什麼異樣。正慶幸終於尋到了安身之所時,突然撿到一個探測儀,上面顯示這裡有輻射。那要不要離開?

    離開當然最好。如果心有不甘,抱著僥倖心理留下來,那必然生活得很彆扭。佛法就如同是那個探測儀,它本身並不具備消除“輻射”的能力。但它能讓你不受“輻射”的危害。前提是你要退到安全區域,先消除輻射的影響,再進行免疫的訓練。

    同樣,佛法並不能解決一個人的脾氣問題。如果總是把自己暴露在起心動念的所緣中,那無藥可救。只有回到戒的環境中,以定慧免疫,才能將脾氣連根拔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彩燈帶控制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