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151840395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讀書人透過縣一級的考試錄取後稱為秀才,考取秀才的叫“進學”,就是有資格當官學的學生了,如果沒進學當上秀才,不管你多大年紀,哪怕八十歲,也只能稱之為“童生”,享受不了官學學生的一些待遇。秀才參加省一級的鄉試,考取了叫舉人;舉人參加國家一級考試,考取了叫貢士;貢士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取的叫進士。鄉試第一名一般稱之為曰解元,第二名曰亞元。會試第一名曰會元。樓主所說的會試第二名,鄉試第三名沒有特定的稱謂!鄉試,先期由提學(官名)考試精通三場生儒錄送,不準冒充;在見肄業貢、監生由監官考送;同時特別規定,娼優娛樂行業人員(比如戲子,演員等)、皂隸、以及居父母喪三年內不得參予考試。試卷卷首要寫上姓名、籍貫、年貌、出身和三代(曾祖以下,含曾祖)等情況,和我們解放後五六十年代考大學填的表格有點像。考試內容無外乎就是四書五經那套東西,首場四書三題,五經每經各四題。四書主要考朱熹註釋的四書《集註》。二場考論一道,判五道,詔、表、誥各一道。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會試考的也是這些東西。殿試內容就不同了,由皇帝親自主持並出題,叫做“策論”,考試者對皇帝提出的問題,作出對答論述,那都是關於國家社稷當前最為關心的突出問題,你答得好,有創見,說到了皇帝心窩窩裡,皇帝一高興,說不定就弄個狀元噹噹了,呵呵,起碼“賜同進士出身”是跑不了的。殿試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叫做“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人數若干,叫做“賜進士出身”, 第一名為“傳臚”;三甲統稱之為“賜同進士出身”。考上了進士就可以當官了。一般的說,在清朝,一甲狀元授翰林院編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進士授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小的鯊魚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