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阡白陌雪

    從哲學上講,你是一個人,是能夠觀察客觀事物的意識體,像個攝像頭一樣,錄取環境中的資訊,然後大腦加工,再把資訊反饋到環境中去。比方說你喝了一杯蜂蜜水,你喝到嘴裡感覺甜甜的,你就對別人說,這水是甜的,甜,是你對這個蜂蜜水的感受。然後你把這杯蜂蜜水給另外一個人,比方說他是外華人,他喝了以後說,so sweet!(太甜了)。那麼問題來了,你所謂的這個甜,和老外所說的sweet,是不是一個味道呢?你心想,肯定啦!都說是甜啦。那麼再說寬泛一點,就像蘇軾在廬山裡看廬山,他的佛友佛印法師在旁邊,也在看向同一個方向。那麼他們倆眼裡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是就肯定一樣呢?

    那就不一定了!回到上個例子,比如你是上海人,上海人習慣甜食,不覺得這蜂蜜水甜,再加點也不覺得甜。而老外就覺得就特別的甜,從來沒吃過這麼甜的東西,甜的“令人髮指”。這個程度上不一樣了。蘇軾看廬山,也許他關注的是山,而佛印也許關注的是另外一些東西,是霧,山中的植物。你有沒有聽說過海市蜃樓,一群人在沙灘上游玩,有一部分看到了海市蜃樓,大海里面突然升起了高樓大廈!而另一部分人朝那個方向一看,什麼也看不見,還是白茫茫一片大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異的情況?科學家沒法解釋,難道這麼多人同時出現了幻覺?那就不提了,放入世界未解之謎裡面去吧!這就是逃避問題。不是沒法解釋,關鍵你要從本質來看。

    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只是說,橫著看和豎著看不一樣,而是隻緣身在此山中!什麼是此山?你就是!你在你自我的框架裡,我在我的自我框架裡,改卷老師也在他的自我裡,永遠無法客觀的看世界。“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如果你拿這個句子做作文題目,那你的老師一定會覺得你碉堡了,哲學天才。)這是一個典故,講的是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一陣風吹過,幡布搖晃不定。眾人於是議論起來,有人說是風在動,有人說是幡在動。元芳,你怎麼看?你是不是認為這兩個人太蠢了,明明是風吹動幡,幡在動,兩者都在動。這時候慧能大師站出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心動了。

    你的心動了。什麼是你的心?你現在這顆能閱讀,能識字,能了知時間空間種種變化的意識,這個就是你的心。不知道你識了廬山真面目沒有?識了麼?沒有,你還在大山裡呢!快先從山裡出來吧。什麼是山?自我,成見,偏好,別忘了山外面還有霧呢?什麼是霧?說不清道不明,遠看有,近看無,看得見,摸不著。真的色即是空啊。空卻看得見,有卻摸不著。非空非有,似有似無,這是什麼東西?!你啊你,糊塗了吧!仁者心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大朗水平村要什麼坐車去寮步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