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搞哥讀史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寬泛點說,應該是胤礽第一次被廢以後。胤礽畢竟是康熙帝自己立的皇太子,有著太多皇帝對儲君、父親對兒子的期待。而且,康熙帝也一直在盡心盡力地培養這個皇位繼承人。所以,在對胤礽完全失望之前,康熙帝是不會另覓繼承人的。即便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帝從內心來說,其實仍然不想完全放棄這個自己一手培養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才有了後來胤礽被廢后又被複立為皇太子的事情。雖然此舉有壓制其他爭儲兒子的目的,但不可否認,康熙帝內心其實也一直在糾結和掙扎。從後來胤礽二次被廢可以看得出:一來康熙帝對胤礽徹底失望了,認為胤礽確實扶不起了;二來應當說康熙帝當時已經有了心儀的繼承人選了,否則他沒有必要再次廢掉太子,掀起諸子奪嫡的新高潮。
康熙帝決定第二次廢掉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說明:一、他對胤礽這個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皇位繼承人徹底的失望了,或者說是絕望了;二、他已經有了心儀的繼承人選,即後來的雍正帝;三、他想在兒子們之後的奪嫡內鬥中繼續考察自己的這位新繼承人,以確認其是否真的可堪大任。所以,個人認為,康熙帝選擇雍正帝作為繼承人的想法應該是在第一次廢黜胤礽之後產生的。而最終決定傳位於雍正帝則應該是在第二次廢黜胤礽之後,直到去世之前,這中間有一個考察的過程。
-
3 # 優己
從募款賑災結束後開始,雍正就是在賑災以後被冊封雍親王的。而清理虧空更是由康熙一手策劃,目的就在於培養雍正。這也是為啥鄔思道要雍正拒查冤案的原因,因為表現太過積極不利於康熙平衡朝局,也容易落下把柄容易被利用。
雍正號稱冷麵王,誰的面子都不給,這是康熙最看重的一點!因為康熙王朝與其他王朝不一樣,與其說康熙是在施行仁政不如說是他在懷柔,是不得不做的舉措。康熙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收臺灣,六次出征蒙古。放寬朝政是為了收買豪強緩解民族矛盾。但是朝政混亂,吏治腐敗已經成了帝國發展的阻礙了,缺的就是雍正這種型別的人來打理。
其次,雍正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嚴於紀律,寬於待人。雖然他冷麵無私,卻是對事不對人,往往能寬容別人,只要知錯能改往往可以既往不咎。比如,同樣是賑災案,那些底下官員可謂可惡異常,可是雍正卻只辦事不追責。這是王者雅量。康熙一直糾結於各王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傷了誰都不好,眾王子中只有雍正有這氣量,繼位以後也就不會傷害到他們了。
-
4 # 顧曉黎
康熙帝是在四阿哥推薦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平定西北叛亂,並全力為前方支援糧餉,以社稷大局為重時,動了傳位四阿哥胤禛這個想法。後在木蘭秋狩時發生胤禛的兒子弘曆聰明果敢,有人君之相,便把弘曆帶在身邊親自教育,那時才下定決心傳位四阿哥,因為這樣康熙至少能傳位到二代賢君。事實證明康熙帝沒有看錯,果然開創了康乾盛世。
-
5 # 飛揚逍遙遊
康熙 看好 雍正 很早就體現出來了,立嗣(太子)是皇子在皇帝心中地位的體現,皇子的爵位 同樣也是這一體現。雍正 是親王,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一定是超過 八貝勒和 十四貝勒的,康熙晚年還擁有 親王爵位的是 三皇子和五皇子,相比他倆 雍正顯然更出色,在重視出身的康熙眼中,身為嫡子的雍正(母親是皇后佟佳氏,別扯什麼生母哈)被他看好 是不意外的。當年 9歲的乾隆 受到了由康熙親自教養的待遇,曾受到這一待遇的是 原太子 和他的嫡子 弘皙,很明顯此時康熙已經認定了雍正,康熙死時 乾隆12歲,可見 在康熙57年,康熙就表明了他的態度。
-
6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康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傳位四阿哥的?我的看法應該是從看到弘曆開始。
康熙皇帝兒子眾多參與搶皇位的就有九個,史稱九子奪嫡,而老四胤禛當時並不顯眼,因為上有太子二哥,當時很受寵,如果太子不犯錯,老四胤禛是沒有機會的,而胤禛下面還有八弟十四弟,可以說都不是省油的燈,那麼胤禛是如何得到聖心的呢?那就是胤禛的兒子弘曆。
不得不說弘曆確實天姿聰穎,當康熙看到弘曆時,就很喜歡,康熙的喜歡角度可不是平民百姓的喜歡,要知道康熙是幼年即位,康熙皇帝是看到弘曆就像年輕時的自己,所以康熙當時是有想法的,這時候九子奪嫡愈演愈烈,己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時康熙皇帝也就下定決心培養弘曆,讓他做未來的大清之主,而弘曆老爹胤禛也就借了兒子的光,不得不說康熙皇帝的眼光確實獨到,胤禛和弘曆可以說都是合格的皇帝。
最後說,胤禛本身也確實挺優秀,康熙選他也是沒錯的,但是胤禛要和老八比可能還差點,可是老八的兒子不如弘曆,這也就是老八的宿命。
回覆列表
康熙最初是按照千年來立嫡立長的規則,立二阿哥胤礽為東宮皇太子。但胤礽監國後,與康熙之間產生了權力矛盾,以致被兩立兩廢。從廢黜太子演變成後來的九子奪嫡,讓年老的康熙心力交瘁。
康熙意識到,自己在世期間,絕不能現行立儲,讓自己權力被架空。因此廢黜胤礽後,曾親自撰文告天地祖宗,說:“臣雖有眾子,遠不及臣,如大清歷數綿長,延臣壽命,臣當益加勤勉,謹保始終。”同時還下旨,稱:“諸皇子中,如有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不所容。”
康熙說出這話,大致有兩個原因。一來太子剛被廢黜,他一時間沒心情再去想立儲的事情,因此先把這事放一陣再說。二來當時確實也沒有非常適合的太子人選,若貿然立儲,可能導致一場更大的權力紛爭。
二、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在乾清宮東暖閣召見諸皇子、王大臣、文武百官,公佈了一道諭旨,引漢高祖、隋文帝、唐太宗故事,向大家解釋暫不立儲的原因。只因若將儲位提前宣示於人,有心人必將提前謀劃,“希圖倉卒之際廢立”。所以,康熙一直將繼任者的人選牢牢藏在心裡,不願公之於眾,這也成為了後來雍正推行秘密立儲制度的基礎。
康熙在內心裡何時決定傳位於四阿哥胤禛,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康熙最終公開傳位詔書前,有過一次暗示。那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臨死前幾天,那時康熙已經重病在床,彌留之際,“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古代祭天儀式是皇帝的專利,而康熙臨死前派四阿哥代他去祭天,算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政治暗示。可以說康熙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下定決心傳位給四阿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