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注音:yǐ dé bào yuàn
2、釋義: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3、出自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最早出現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與儒家觀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淨,老子的道德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與當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應辯證分析,不可謬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4、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於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聖經裡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以德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注音:yǐ dé bào yuàn
2、釋義: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3、出自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最早出現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與儒家觀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淨,老子的道德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與當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應辯證分析,不可謬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4、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於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聖經裡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