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和?、劉墉和紀曉嵐三人在歷史上同朝為官,並且都是出類拔萃的奇才,他們的真實關係引起後人諸多想象。有關此內容的影視作品曾紅遍大江南北,讓人以為三人就像劇中一樣鬥智鬥勇、插科打諢,但歷史真相併非是如此輕鬆寫意。和?出生於1750年,劉墉出生於1719年,而紀曉嵐出生於1724年,從年齡上來看,和?和劉墉、紀曉嵐是兩輩人,而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錯綜複雜。和人們的固有印象不一樣,和?於紀曉嵐的私交是比較友好的。和?作為乾隆的寵臣,怙寵驕橫,權勢熏天又大飽私囊,剛直不阿的大臣是與他水火不容的,但紀曉嵐恰恰是一位處事圓滑的人,從來不會主動得罪權臣,何況和?還是首屈一指的大紅人。紀曉嵐是讀書人,任職的也都是沒有實權的文官,與和?並無衝突之處。紀曉嵐年輕時行事輕浮,吃過不少虧,見到年少得志、得意忘形的和?,時不時也會提醒一下。和?為此很感激,視之為長輩,撈到錢會分一些給紀曉嵐。和?轟然倒臺後,紀曉嵐念在兩人私交不錯,並沒有牆倒眾人推去參和?一本。相對紀曉嵐,劉墉與和?的關係就非常疏淡了。劉墉來自號稱“天下第一家”高門大族,骨子裡漫著不輕易屈服的特質,並且和他的父親劉統勳一樣剛直不阿。劉墉曾在各地為官,絕不趨炎附勢並且政績斐然,官聲很好。進京城為官後,和?一手遮天,劉墉不得不收斂一下自己的鋒芒,以獨善其身。但據北韓官員的回憶,劉墉依然是朝臣中少數幾位不阿附和?的人。嘉慶登基後清算和?,劉墉一手督辦這個案件,秉著公正公平的原則恰當地處置了和?,顯示了一代宗臣的風範。紀曉嵐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下弟子,並且劉統勳曾力薦紀曉嵐,是紀曉嵐名副其實的伯樂。有了這層關係,劉墉和紀曉嵐也年齡相當,相處極為融洽,是人所共知的好友。兩位好友都愛好收集硯臺,得了好的就拿給對方鑑賞,相互贈送,或互相攘奪。兩人還經常寫詩唱和,暢談佛學。紀曉嵐的學問高於劉墉,但劉墉的書法相當了得,是清朝數得上的大書法家,因此紀曉嵐經常請劉墉潑墨寫對聯。嘉慶年間,劉墉曾贈送給紀曉嵐一副硯臺,紀曉嵐則在硯臺上題詞,對彼此的高情厚誼念念不忘。

  • 2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劉墉和紀昀

    如果說劉墉與和珅處於對立面的話,那麼,他與紀昀的關係則相當融洽。紀昀出自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下,兩人有師兄、師弟之誼。大學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筆記》中記載,紀昀與劉墉關係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得很好,故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比如“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是紀昀非常喜歡的詩句,生前他曾將此詩作為自輓聯。紀昀去世後,劉墉即將其寫下來,作為輓聯相贈。

    劉墉與紀昀都好收藏硯臺,兩人也時相贈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劉墉贈給正任都御史的紀昀一方硯臺,還特意在上面題識:紀昀喜歡我的黻(fú)文硯,因而我把它送給他,而書之以銘文,“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蔣師瀹(yuè)也題此硯說:

    城南多少貴人居,歌舞繁華錦不如。

    誰見空齋評硯史,白頭相對兩尚書。

    嘉慶八年(1803),劉墉又曾送給紀昀硯一方,稱:“送上古硯一方,領取韓稿一部。硯乃朴茂沉鬱之格,譬之文格,為如此也。”紀昀也記載到:劉墉送我硯一方,左側有“鶴山”字,認為是宋代的東西,但我並不以為然。但劉墉又說, “專諸巷所依託,不過蘇黃米蔡數家耳。彼烏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說,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稱是蘇東坡、米芾等人的東西,怎麼會假冒魏了翁的名號呢?紀昀承認,劉墉所言,“是或一說矣”。

    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之前,還給紀昀送過硯,紀昀在硯上題詞說,“餘與石庵(劉墉)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殆亦後來之佳話歟?”

    除了寫詩贈硯,兩人還經常在一起暢談佛法。可見兩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以後沒人看電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