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父子書法家,被後世合稱“二王”,在古代書家的排序中,有“古之四賢”的說法,王氏父子就是其中二賢,佔了一半。

    歷代關於二王父子水平的爭論不斷,以唐代為分界線,在東晉到唐的這段歷史中,實際上王獻之作為兒子,在書壇的地位曾經一度超越了父親。

    從影響力說古人對王獻之的推崇超越其父

    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這是對四賢的評述,遣詞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王獻之“冠世”的名聲是對其水平和影響的綜合評價,而對於張芝、鍾繇、王羲之多是書法風格和書法技法的一種描述,由此可見,在唐前王獻之的 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愛好書法的帝王都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武帝蕭衍就是王羲之的“頭號粉絲”,當然我們也知道的唐太宗同樣是推崇王羲之的。

    固然有梁武帝極力推崇,但是在那個時代,人人都崇尚王獻之,由此可見一斑。

    從技法上說,王獻之對王羲之有革新

    唐代書論家張懷瓘的《書斷》完整的記錄了王獻之勸王羲之獨闢蹊徑,創設新體的建議: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

    所以張懷瓘對王獻之同樣推崇備至,他稱讚王獻之“才高識遠”。如果張懷瓘所言非虛,那麼王羲之因破舊創新而得到的“書聖”地位,同樣有王獻之的功勞。

    也就是說,書法“新體”是羲獻父子一同創立的。

    在技法領域,王羲之將古人用筆簡化,以簡化隸書用筆方式的“一搨直下法”取代過去的“篆籀絞轉法”,王羲之的書法章法特點,是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比較少,多數講究單字的關係。

    而王獻之則是回到篆籀古法當中,以古法寫寫王羲之新體,另立面貌,王獻之的作品被列入“神品”,在王羲之已經抵定地位的北宋,米芾曾經為王獻之打抱不平:“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

    既然王獻之更為人所愛,為何父名大於子名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留下了很多佳話,譬如“巧取蘭亭序”,收集天下王羲之墨跡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去看唐太宗的書法,赫然發現,他那麼喜歡王羲之,書法卻是在學王獻之!

    實際上整個唐代,崇尚大王而貶小王的情況比較盛行。

    例如孫過庭在書譜中,就曾以“孝”的價值觀將王羲之的書法水平抬高。

    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鑑,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裡,曾參不入。——《書譜》

    以孝道的理念去看,王獻之自己認為勝過他的父親這種話當然是很過分的。

    總結

    王獻之超越其父總的來說有兩個方面。

    一是他技法上的突破。

    說實在的,若論王獻之如何超越了王羲之非常不容易,但是講幾句青出於藍還是可以的。

  • 2 # 成253838728

    謝邀!據一些資料記載,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在書法方面主修草書和隸書。王獻之之所以在書法上有所造詣,與王獻之勤奮刻苦的練習分不開的,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王獻之在書房練習書法,湊巧王羲之回來,見兒子正在學習書法,王羲之見狀很高興,誇獎了兒子幾句,並在兒子臨摹練習作品中,寫了一個“點”。王羲之離開書房後,王獻之悄悄的把自己得意作品,讓他的母親觀賞,也想獲得他母親的表揚。然而,他的母親說滿篇的臨摹練習作品,只有王羲之隨手寫的“點”字,書寫的不錯。這件事對王獻之的觸動很大。之後,王獻之練習書法更加刻苦了。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據說王獻之新婚的時候,在睡覺時,還用手在他妻子的背上,練習一些字的書寫方法。

    當然王獻之在書法藝術方面,不僅不守舊,而且有所創新,尤其是王獻之的草書,潤秀、自然、大氣。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貼》被書法界推崇備至。清朝乾隆皇帝將《中秋貼》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寧易購的支付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