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王者孝
-
2 # 歷史醫生孔老大
唯物史觀就是奴隸創造歷史,上帝創造宇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小人和聖人之分。面對上帝,人的稱呼無關緊要:子民、主人都可以,也可以稱奴隸。但絕不是謀人的奴隸。
-
3 # TonyDeng
理解唯物史觀,關鍵是理解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唯客觀主義(不是什麼唯物質主義),一定要搞清楚這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客觀存在決定人的意識;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是社會決定人的群體意識。
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社會同時存在多種生產關係,這是社會呈現多樣性的表現。一個社會必定存在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由該社會當時的生產力決定,比如農耕社會主要是農耕生產力,但同時也有個別遊牧漁獵,甚至有少量工業,不同成分所佔比例不同,構成不同的社會時期和形態。一個社會存在多種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就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生產關係的總和,不是生產力或科技水平,更不是財富)。社會的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
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關於歷史的一種表述,意思是說歷史劇的主要演員是人民群眾,不是個人,與英雄史觀相對立,所謂“歷史是人民寫的”,是這樣理解。根據唯物的客觀論,個人不可能與人類群體對抗,是群體決定個人,個人反作用於群體,這是第一性問題,個人的作用再大,也不起主要作用。
與此相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是決定性與反作用的關係。
人與自然,是客觀事物決定人類意識,意識反作用的能力強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但卻永遠達不到主宰自然和扭轉客觀的程度(這才是第一性的用法)。馬克思哲學體系中,沒有“人定勝天”的說法。
歷史唯物主義或稱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運用於社會生活現象,運用於研究社會。它是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恩格斯指出;“正如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的發展規律,就是發現了歷來都被各種思想層層掩蓋的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首先必須有吃、有喝、有住、有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因此,直接為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與此相聯的一華人民,或者一個時代的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而當時人民國家機構、法律觀點、藝術,以及宗教觀念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也應該從這個基礎上出發來解釋它們,而不是相反地,像從來所做的那樣。"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們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的發展是決定人們的全部社會生活、決定一種社會制度向另一種社會制度過渡的主要力量。無論那一個社會制度,不生產物質資料,就不能生存。人們在生產過程中藉助勞動工具、枝術去作用自然界並獲得生活必須品。社會的進步取決於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從人類進步到使用生產工具和製造生產工具起,人類的社會的歷史也就開始了。社會生產力愈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力量就愈巨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的第二個方面即生產關係也發生變化,社會經濟制度也發生變化,社會經濟制度也發生變化。在生產力的基礎上產生的並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係是決定生產力大大向前發展的和決定的力量。歷史上社會經濟形態(原始公社制度、奴隸佔有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更替就是一種生產關係為另一種比較進步的生產關係所代替。這種更替始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新的生產關係通常是用革命手段推翻舊的生產關係確立的。
人與人、人與自界的相互關係發展成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生產資料的關係,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構成社會發展的動力,其表現為階級鬥爭,其形式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表現為人民的革命運動。?毛澤東指出:“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用唯物主義永遠推翻了把社會歷史看作混亂的、隨意的個人行為,看作人們的意志和願望的結果的唯心主義理論。社會的發展,也象自然界的發展一樣,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任意妄為。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取決於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列寧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把一切個人行動歸結為階級的行動,而階級的鬥爭決定了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