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是唐代詩人鄭谷的一首詩,《鷓鴣》是唐代詩人鄭谷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描繪了鷓鴣的外形和聲音,表達遊子的悽苦和強烈思歸之情,構思精妙,饒有意味。原文是: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2、翻譯後四句: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溼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遊子乍聞徵袖溼",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最後,詩人筆墨更為渾成。鷓鴣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不知是群群鷓鴣在低迴飛鳴,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鄉。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絡,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世人譽之為"警絕"。
1、這是唐代詩人鄭谷的一首詩,《鷓鴣》是唐代詩人鄭谷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描繪了鷓鴣的外形和聲音,表達遊子的悽苦和強烈思歸之情,構思精妙,饒有意味。原文是: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2、翻譯後四句: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溼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遊子乍聞徵袖溼",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最後,詩人筆墨更為渾成。鷓鴣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不知是群群鷓鴣在低迴飛鳴,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鄉。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絡,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世人譽之為"警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