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哈社群141221936
-
2 # 紫花地丁
由於心理學主要的研究物件,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元素和心理現象,因此和物理、化學等純自然科學相比,不論從研究方法還是研究結果,都還達不到十分清晰、穩定的效果,也因此有人認為,心理學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科學的重標準就是結果可驗證、可重複),只能算是前正規化科學。
正因為存在這樣的“侷限性”,心理學的很多研究,並不能得到十分穩定且唯一的研究結果,甚至很多研究結果在不同的研究者那裡,會出現矛盾的現象(比如有研究發現男性的拖延現象比女性嚴重,而另一些研究則發現恰恰相反)。因此,在心理學的科普過程當中,有兩個個原則是必須要謹慎且堅持的:
首先,不要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與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不同,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只能描述現象,而無法解釋內在的因果邏輯關係。比如,曾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的收入水平與其洗頭的頻率有著線性相關。而這種相關就被一些並不瞭解任何統計規律的媒體解讀為:一個人洗頭越多,收入越高。所以要想收入高,你就應該多洗頭!這顯然是一種令人貽笑大方的誤讀。要知道,相關僅僅代表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但並不能判斷誰引發了誰,誰導致了誰。所以也可能反過來解釋,當一個人收入很高的時候,ta就不用花大量時間坐班,而是有充足的時間自我照顧、自我修飾,所以洗頭的次數更高。
其次,不要做單一歸因的解釋!心理學之所以與物理和數學等自然科學不同,就在於它所探索的內容是相對非常複雜,而且難以透過實驗方法剝離的。當我們研究某個物理現象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它處於真空環境,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擾。但是在心理學當中,我們無法讓一個人,或者一個人的某個心理要素處於真空當中,這就導致了可能會有很多因素,同時作用於我們研究的某個心理現象當中。所以,當有研究發現,出身於離異家庭的孩子,成年後婚姻更可能出現問題時,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這完全是因為父母離異導致的。很可能父母離異只是造成孩子親密關係出問題的某一個因素,而導致這一問題的,還有其他非常多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
-
3 # 暖心理
心理學是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裡面的分支很多,有許多的原則,心理學也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接受心理學。在心理學科普中,我認為有幾個原則必須堅持:
1.自我實現的原則:我們每個人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都必須要面對生存、死亡、孤獨、自由等人生主題,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在尋求中找到自己。“我來自哪裡?”“我是誰?”“我將去往何處?”這是我們每個人內心一直在探尋的主題,透過探尋得以尋求自我的存在。所以說每一個人都有向好的趨勢的,都願意實現自我,這在心理學科普中是非常重要的。
2.助人自助原則:是心理學工作者致力於對求助者心靈的一種支援,幫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過程,是本著堅信求助者的領悟力、自決力和創造性,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一個過程。不求教訓指導他人,而求陪伴與共同尋找;不是包辦代替,而是減少求助者的依賴性,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意志,自主決策,為自己負責,使求助者從"由他助"轉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運的主人,同時心理學工作者與來訪者共同成長與面對。
3.尊重與平等原則:尊重每一個個體的需求和選擇權利,允許在心理探尋過程中選擇繼續或中止。對於心理探尋過程中需要正確的認識,坦誠、客觀的講明說清,尋求理解與合作,熱情、耐心、尊重、信任地營造親切、自然、安全的氣氛,對所有的個體應一視同仁,不應主觀偏頗,溝通的態度要和藹、熱忱。這樣才可以在心理學普及中讓更多的人主動了解心理學,這也是心理諮詢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回覆列表
心理學是一門學問,嚴格的說,是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所以,對心理學,必須的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認為心理學很神秘。認為學會了心理學上的知識,就能夠一眼就能看穿別人的心思,甚至在心理學家面前,毫無隱私可言。而視學習心理學的人士,也等同於江湖術士,算命先生一樣。可以透過心理暗示或催眠術輕意給別人洗臉。另外一種,誤區是認為學習心理學的人,本身就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學習心理學,是為了防止心理健康問題。讓人們心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