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自古以險著稱,相對於其他五嶽而言,華山山勢最陡、海拔最高,其登山道路也最為奇險。
這就是所謂的“自古華山一條道”。
這條道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就是從華山北麓的玉泉院起,入華山峪,經青柯坪,攀百尺幢,越百尺峽到北峰,再經蒼龍嶺,進金鎖關,至玉女峰和東、西、南三封頂的道路。
這條古道全長12公里,高度差為1800米。道險坡陡的“百尺峽”、“千尺幢”,是最令徒步等華山者膽戰心驚之段。
自古華山一條道上的“百尺峽”、“千尺幢”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條道也是歷代不停開拓,不斷修繕而成的結果。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關於攀登華山路線描述是現存古代關於西嶽華山登山道路的最早也是最詳細的記載(見附文)。文獻中記載的路線從下廟(今西嶽廟)開始,沿途主要經過中祠、南祠(今化山峪口雲臺觀一帶)、天井(今千尺幢)、百丈崖(今百尺峽)、夾嶺或搦嶺(今蒼龍嶺)、屈嶺(今中汙)。這條線路與現今攀爬華山的路線是一致的。
從“攀藤援枝”和“藉草而宿”可以判斷,“自古華山一條道”的險要地段在北周時還沒有出現輔助攀登者攀登的助攀設施,助攀設施的設定當在北周之後。
在唐代時候就有“梯”、“梯路”、“石梯”、 “磴”、“危磴”、“天磴”等詞語描述當時攀登華山主峰的石制階梯道路。說明這時候的道路已經有一些簡單的經過修繕的輔助登山設施。在今老君犁溝處,仍能見到成串的石窩等簡單的輔助登山設施。
宋金元時期升山階梯道路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在詠華山的詩句中“石磴”、“丹梯”等詞彙大量出現。
明清時期華山升山階梯的修建和改造有了很大的提升,升山臺階已初具規模。清《修西嶽廟並修山記》中對鄂海修築華山道路有這樣的記載:“於是由山趾而上至青柯坪,其逼仄處皆為展拓”;“予命工鑿石為級,並造木梯佐之”。乾隆四十二年,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登山祈雨,奏請重修西嶽廟,中央特撥款十二萬兩。從民間流傳畢大人修路開山鑿斷龍脈的故事,可知畢沅在整修西嶽廟的同時,登山道路也作了相應的修整。經過歷代多次開鑿修繕,明清時期華山上的升山階梯狀道路已經基本定型了。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華山這座奇峰還是不太容易被征服的,從“華山自古一條道”可知華山地勢之險,登頂之難。更有諺曰:太華之下,白骨狼籍”!
現如今,華山登頂的道路已不止一條,更有數條索道可以直達頂峰。若要真正感受華山之險,之奇,還是要身體力行,親身感受一下這條古道的魅力。
附文:
《水經注 河水》中關於華山一條道的記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多歷史地理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華山自古以險著稱,相對於其他五嶽而言,華山山勢最陡、海拔最高,其登山道路也最為奇險。
這就是所謂的“自古華山一條道”。
這條道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就是從華山北麓的玉泉院起,入華山峪,經青柯坪,攀百尺幢,越百尺峽到北峰,再經蒼龍嶺,進金鎖關,至玉女峰和東、西、南三封頂的道路。
這條古道全長12公里,高度差為1800米。道險坡陡的“百尺峽”、“千尺幢”,是最令徒步等華山者膽戰心驚之段。
自古華山一條道上的“百尺峽”、“千尺幢”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條道也是歷代不停開拓,不斷修繕而成的結果。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關於攀登華山路線描述是現存古代關於西嶽華山登山道路的最早也是最詳細的記載(見附文)。文獻中記載的路線從下廟(今西嶽廟)開始,沿途主要經過中祠、南祠(今化山峪口雲臺觀一帶)、天井(今千尺幢)、百丈崖(今百尺峽)、夾嶺或搦嶺(今蒼龍嶺)、屈嶺(今中汙)。這條線路與現今攀爬華山的路線是一致的。
從“攀藤援枝”和“藉草而宿”可以判斷,“自古華山一條道”的險要地段在北周時還沒有出現輔助攀登者攀登的助攀設施,助攀設施的設定當在北周之後。
在唐代時候就有“梯”、“梯路”、“石梯”、 “磴”、“危磴”、“天磴”等詞語描述當時攀登華山主峰的石制階梯道路。說明這時候的道路已經有一些簡單的經過修繕的輔助登山設施。在今老君犁溝處,仍能見到成串的石窩等簡單的輔助登山設施。
宋金元時期升山階梯道路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在詠華山的詩句中“石磴”、“丹梯”等詞彙大量出現。
明清時期華山升山階梯的修建和改造有了很大的提升,升山臺階已初具規模。清《修西嶽廟並修山記》中對鄂海修築華山道路有這樣的記載:“於是由山趾而上至青柯坪,其逼仄處皆為展拓”;“予命工鑿石為級,並造木梯佐之”。乾隆四十二年,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登山祈雨,奏請重修西嶽廟,中央特撥款十二萬兩。從民間流傳畢大人修路開山鑿斷龍脈的故事,可知畢沅在整修西嶽廟的同時,登山道路也作了相應的修整。經過歷代多次開鑿修繕,明清時期華山上的升山階梯狀道路已經基本定型了。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華山這座奇峰還是不太容易被征服的,從“華山自古一條道”可知華山地勢之險,登頂之難。更有諺曰:太華之下,白骨狼籍”!
現如今,華山登頂的道路已不止一條,更有數條索道可以直達頂峰。若要真正感受華山之險,之奇,還是要身體力行,親身感受一下這條古道的魅力。
附文:
《水經注 河水》中關於華山一條道的記載:
華嶽本一山當河……河神巨靈,手湯皿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常有好事之士,故昇華嶽而觀厥跡焉。自下廟歷列柏南行十一里,東迥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從此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迥頓曲而上,可高六丈餘。山上又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別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也。出井東南行二里,峻坂鬥上鬥下。降此坂二里許,又復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緣旁稍進,逕百餘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象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歷夾嶺,廣裁三丈餘,兩廂懸崖數萬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度此二里,便屆山頂。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上宮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雜物,事難詳載。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東南望巨靈手跡,惟見洪崖赤壁而已,都無山下上觀之分均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多歷史地理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