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77968503186

    陳頻,我的老師。他,雖不算一個大紅大紫的大作家,但,卻算得上安徽省一位知名作家。羅列一下,他創作的歌曲數不勝數,寫過的散文、雜文、詩歌也是不勝列舉,退休之時出版散文集《細流無聲》,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至今在《合肥晚報》仍有一席之地。近日,他又送了我一本近期出版的雜文集《草木有情》。捧著這厚厚的書卷,品味恩師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 這本書共分為六個版塊:“花兒朵朵”“鄉音嫋嫋”“ 閒情悠悠”“往事歷歷”“屐痕處處”“瓜瓞綿綿”。一個版塊,一種風格,一份情感。每一篇都包涵了老師溫馨的回憶和生活情趣。陳老師的文筆,質樸中透著幾分雋秀、幽默和詼諧,真摯又平靜,似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散發著濃濃的鄉情。翻開書卷,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第一版塊“花兒朵朵”,而無論是《野花俏》(七章)《野果香》(七章),還是《草木有情》(十四章),都浸滿了泥土的香味。那土得讓人倍感親切的各種野生植物,尤其是各類野菜,有的我見過,嘗過,可大多數都讓曾生長在農村的我感到陌生,更別提那些有著濃厚地方色彩的各種風土人情了。這些文字無不包含著作者對生活敏銳的捕捉,對民風深入地瞭解,對細節用心地咀嚼,對家鄉滿腔的熱愛。陳老師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一種時代的特徵,尤其是《我的書房》,更是老師一生的寫照,也影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從開始的“床上放塊小木板,床邊放只小板凳,勉勉強強地坐下來,頭低似鉤,腰彎如弓。”“書,裝在麻袋裡,然後塞到床肚裡面;塞不下的,乾脆當廢紙賣掉;書桌,放在親戚家,心裡想,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沒有書房,書,還是要讀;文章,總還是要寫的,於是,我不得不在13平米的臥室上打起了主意……書櫃只能屈居於床頭一隅,不管怎樣,總算有了一塊立錐之地。”“這個近十平米的‘進退齋’,乃是我讀書寫作的一片樂土……”,一直到“我的書房,當然亦從此‘鳥槍換炮’了。書櫥,佔據了一面牆壁,一千多冊圖書,從此有了‘安身’之所,分門別類地陳列著,舉手可取。一米八的書案當窗放著……”讀著這些文字,我走進了老師的歷史,貼著老師的文字,與之一起辛酸、無奈、欣喜和滿足。同時,讀了這樣的文字,讓我這個生長於農村、來自於農村的教師感到汗顏,同樣生活在農村,我卻不夠留心那生長在田間地頭的野花小草,也很少留意流傳於民間的民俗民風。說到民俗民風,不禁想到自己每每看到電視上各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抱怨,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太缺少文化了,即使在過年過節時,也不過放放炮仗,走走親戚,從沒有那樣讓人著迷和心醉的民間文化。可看了老師的書,才知道,我們的民俗民風如貼門對、辭歲、守歲、接灶、送年、動土、挑元寶水無不隱藏著一個個小故事。而我們的地方文化如“舞獅子”“玩花鼓”“鬧元宵”“說大鼓”“玩火把”也是那樣的多姿多彩,它們喚醒了我兒時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雖因為我的疏忽而變得那樣淡薄,可回想起來依然是那麼的溫馨。原來我們的文化一點也不遜色,只是缺少了對文化的延續和發揚。讀著老師的文字,我又重新認識了“燈籠稞”“茅草根”“拍拍子”“因候子”“麻泡”,再次品味“食春”“頭刀韭”,然後跟他一起“打雞頭”“採紅菱”“打棗子”“摘柿子”,那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從老師的筆尖流淌出來的卻是無窮的樂趣和智慧。這些事物情趣盎然,可我卻從沒留心過,可話說回來,即使我留心了,也沒有能力用那樣靈動的文字表達出來。除了對生活的觀察體驗不夠之外,我想,我更缺少的應該是文學的積澱吧。從老師的文字中,處處可以看出老師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之深厚,名言、佳句、詩文信手拈來,那絕非一日、一時之功,酷愛讀書在老師的文字中隨處可見:“喜歡讀書,更喜歡舞文弄墨,總盼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讀書、作文的地方。”“ 沒有書房,書,還是要讀的。”,他在《淘書者樂》中這樣寫道:“每次舊書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中,先是把破損的書面補好熨平,再放到Sunny下暴曬消毒。當夜,一定要在燈光下,一本本粗略地瀏覽一遍,高興時,還要為新購的舊書作‘打油詩’一首,以表欣喜。”這些平淡得近乎白開水的文字,卻每個字都透著老師濃濃的愛書之情。看了《草木有情》,我更深感,寫作來自生活,來自於生活的積澱,來自對生活的豐富體驗,來自於生活的苦辣酸甜,更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沒有動人心魄的文字。 這樣的文字是真實的,親切的,動人的。只有能把自己感染的文字,才能感染別人,我想,陳老師做到了。因為,他深深地感染了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姜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