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piafp27373

       易經有模糊性、靈活性、空白性三大特性,這就沒法用準或不準來衡量了,比如佔了一個卦,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解釋,有的說好,有的說壞,正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更何況時、空、位時時刻刻都在變動。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我們重複好幾遍了,就是提醒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也就是說,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所以倫理是從自然來,自然那麼有秩序,是誰在管呢?如果伏羲氏當年說是神在管,那我們就產生宗教了,他沒有,他說是陰陽的互動,是自然的孕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主宰,是兩種不同的力互動作用,很自然地產生萬物,不斷執行。《易經》怎麼能夠那麼神?我們用一個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為它有三個特性。《易經》超越了所有神學、哲學、科學,它涵蓋了那麼多東西,是因為它有這三個特性。  第一,《易經》具有模糊性。說起來真的是外華人所講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為就那麼幾個系統,就幾個花樣,幾個符號,其他都沒有,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你怎麼想它都有道理。因為它簡單明瞭,才能夠作用這麼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確,它就只能適用於某一個領域,其他領域就說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響華人很深。我們講話經常不喜歡講得非常清楚,都是點到為止。大致如此,這四個字很重要,對華人影響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一切都在變,如果事先都說得非常清楚,又說不能變,那一定行不通的。這就是制度化沒有辦法應變的最大的苦惱。這樣我們才知道,小孩要出門了,中國的父母只講一句話,小心一點,就這一句話,永遠不會錯的,因為我們無法預料得到未來的變化。《易經》的模糊性,讓我們怎麼解釋都對,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會通到本源上面來。只要不違背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易經》有很大的靈活性,周文王所寫的卦爻辭,我們這樣解釋也對,那樣解釋也對。所以《易經》非常靈活,怎麼講怎麼對,怎麼講怎麼不對;對的裡面有一些不對,不對的裡面有一些對。道理是活的,《易經》是講道理的。這一點對華人影響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點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 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說對裡有錯,錯裡有對。因為西方是講分的,對、錯就是分開的。華人沒有,我們知道絕對對的部分太少了,聖人有時候也會犯錯的,神仙打鼓有時候也會打錯的;絕對錯的人太少了,終歸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難斷家務事,哥哥打弟弟,誰對誰錯真的搞不清楚,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能說誰對誰錯呢?而且就是因為不清楚,所以我們才要慎斷是非。是非要慎斷,而不是明斷。我們今天很喜歡用明斷是非,那是很難的。關於唯心、唯物,我們華人是不會去爭的,我們會認為兩種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爭的,有外華人問我:“你們是什麼主張呢?”我跟他們講:“我們很少在這方面去琢磨,因為這都是你們西方弄出來的學問,如果要我們講,華人只有一個論,叫唯道論。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輕重不同。”  第三,更妙的,叫做空白性。你看西方人畫畫,他一定全張都要塗得滿滿的,否則就是未完成的作品。華人哪裡有?華人一張紙上,這裡畫一隻鳥,那裡畫一朵花,旁邊點幾點,就是下雨。然後蓋個圖章,籤個名,留下很多空白。我們會不會覺得華人這樣子是偷懶?不會,我們覺得這樣才有想象的空間,如果全部都佈滿了,那我們還想什麼?那就只是看了。一張有空白的畫,西方人認為沒有畫完,要把它補全。我們卻認為這個畫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張國畫的意境是怎麼樣,十個人來看,就有十種意境,這才是符合自然的。    這樣,我們就慢慢更深一層地瞭解《易經》,以及它對我們華人的影響。可是,這套學問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開,知識不普及的時候,如果這樣講,誰聽得懂?所以《易經》本身的命運也是很坎坷的。這跟《易經》裡面所講的一切事物變化過程中都會不斷地出現險阻、艱難,是一樣的道理。艱難險阻,不是很艱難就是很危險,常常受到阻礙,這樣好不好?看起來不好,實際上這樣才是好的,因為這樣人類才能夠學習,才能夠磨鍊,才能夠增進自己。一個人從小到死都很順,他等於白活了,他來這一趟,就只學會了四個字:吃喝玩樂,其他什麼都沒有,這算什麼人生?人生經過更多的磨鍊,才會更成熟。《易經》本身也是經過磨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隨處可見,大家對有些人隨意騎行電動車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