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少則得,多則惑——所求者少,所成者大;所求者多,所成者小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少則得”,是說所求者少,則所成者大。於自然之道,草木獨幹而生,則卓然挺立,不扶而直;於社會之道,君主專心治道,則國富民強,天下大治。《鬼谷子》雲:“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力不達”,多欲必然難有事功,因此“少則得,多則惑”。

    少則得,多則惑

    【版本】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少則得,多則惑”,故無疑義。

    【釋義】

    “少”:數量少,與“多”相對。會意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四個小豎點,這是“沙”的本字;小篆從小,丿聲;“少”字後來多表示“不多”的意思,於是又加“水”旁造了“沙”字;古文“小”、“少”常通用;本義是不多。《說文》:“少,不多也。”《太玄˙玄衡》:“少,微也。”《易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儀禮˙鄉射禮》:“賓少進。”《韓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財有餘。”《韓非子》:“力少而不畏強。”

    古木參天,少則得也

    “得”:獲得;完成,實現。字形像一隻手拿到了“貝”(財貨),“貝”是古代的一種貨幣,表示珍貴的東西,所以就是“取得”、“獲得”的意思,又有“貪得”義,如《論語》“戒之在得。”本義是“得到”、“獲得”。《說文》:“得,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論語》:“三人行必得我師焉。”《孟子˙梁惠王上》:“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易經˙文言》:“知得而不知喪。”《禮記˙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禮記˙大學》:“慮而後能得。注:謂得事之宜也。”《莊子˙秋水》:“至德不得。”《禮記˙樂記》:“禮得其報則樂。”《呂氏春秋˙義賞》:“武王得之矣。注:猶知也。”《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盤彎虯曲,多則惑也

    【簡評】

    “少則得”,是說所求者少,所成者大。於自然之道,獨枝之草木,卓然挺立,高聳入雲;於社會之道,專心之君子,日益精進,功業有成。此句,與下句“多則惑”相對應,含義有多重,人生苦短,一要慎所取捨,二要行之有恆,三要耐住誘惑。

    人生苦短,知行皆難,必須慎所取捨。《莊子˙養生主》:“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而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人生苦短,讀書要讀經典,立志要存高遠。古人講“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而橫渠先生更是提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終歸於“內聖外王”,這便是志向之高遠者。“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敢不慎所抉擇哉!

    生而有涯,欲無涯也

    人生苦短,行貴有恆,必須有始有終。《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愈挫愈勇,久而彌堅,終而若始,終成大業之人,可謂少之又少。明代高賁亨先生在《洞學十戒》中有云,“夫恆者,入聖之道。小藝無恆,且不能成,況學乎?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功;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所以,既然有所抉擇,選定了目標,那就要做到“行貴有恆”。

    人生苦短,行貴有專,必須耐住誘惑。《鬼谷子》雲:“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力不達”,貪的太多,力量就跟不上,結果很可能是一個目標都無法實現。人生在世,慾念如織,如果讓紛繁的慾念干擾了前行的步伐,必然會心旌搖動,功敗垂成。因此,欲成大功,必須心如鐵石,堅守信念。現實之中,成大功者,大多是偏執狂,既然認定了目標,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抓鐵有痕”,“滴水石穿”。

    人生苦短,知難,行更難,知行合一更是難上加難。要想洞察萬事萬物背後之大道,並躬身力行,成就事功,必須付出超乎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人生苦短,能做好一件事已屬不易,更何況希望同時達到多專案標呢?“少則得,多則惑”,其虛言哉!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力不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ad越獄之後如何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