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航天兔
-
2 # 國平軍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事實上已經開始了空戰,最初出現的除了單機,空中雙機編隊也常見,隨著空戰規模的逐漸擴大,三機編隊就成了最基本的空戰隊形,且由多個三機編隊再組合成大機群。
三機編隊形式,沿襲到了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長機和僚機雙機編隊,在空戰中配合默契,攻防凌厲,打下了許多交戰國的戰轟機,顯得非常威風,才使得先前的三機編隊模式,漸漸地被雙機編隊所取代。
雙機編隊,隊形保持較為簡單,並不複雜,而編隊作戰,顯然比單打獨鬥,更具備作戰優勢。當然,三機編隊,其實也具備某些優勢,在巡邏時,可相互警戒,相互護衛;正面接敵時,既可集火攻擊,又能夠單獨狙擊,平分火力,因此攻擊能力較強。
此外,在遭遇敵空中打擊時,三機可從三個方向,訊速第實施反擊,長機和僚機之間,可緊密配合,拉起、反扣、左轉、右拐等,不一而論,既可對敵反擊,也可分散敵機的注意力。
當然,三機編隊也絕非天衣無縫,其缺點是保持隊形困難,當劇烈的轉彎動作時,處於轉彎路徑最外側的戰機,有時會跟不上編隊的動作。
作為我軍最新服役和最新型的隱形戰鬥機,殲-20歷來就比較受外界關注,殲-20採用三機編隊的飛航模式,應該是從空戰中警戒、迎敵、攻擊等三個環節,綜合來加以考量。
殲-20配備了相控陣雷達,但限於掃瞄距離,特別是掃瞄角度,事實上機載雷達存在有一定的盲區,儘管掃瞄區域可達180度,但盲區卻依然存在,因此三機編隊時,掃瞄的區域擴大,控制的區域也隨即伸展,且隊形更臻於變化,可謂攻防兼備,富於變化,空戰時,也更靈活機動。
由於現代空戰不再強調緊密編隊,因此,三機編隊的缺點似乎不存在了,殲20的內建彈倉可掛載4中程2近距共6枚空空導彈,但本屆珠海航戰上那兩架表演的殲-20非常大方地打開了平常隱蔽的機腹彈艙,基本能夠判斷殲-20戰時頂多再多配置2枚空空導彈,導彈總攜帶量為8枚。
8枚的空空導彈,對於現代戰鬥機來說,其備彈數量並不大,採用三機編隊作為基本隊形,完全能夠解決殲-20火力持續性不足的問題,24枚空空導彈,足以應對一場中等烈度的空戰,如此分析不難看出,殲-20採取三機編隊的作戰形式,可以儘可能地發揮殲-20作戰效能的提升。
當然,雙機編隊的飛行形式和作戰模式,也是人民空軍的傳統,在五、六十年代的國土防空作戰中,長機、僚機間的配合,特別是殲-6戰鬥機編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打下敵機、無人機,甚至高空氣球數十架(只),而殲-6戰鬥機本身卻無一傷亡,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當然,國內軍迷從網路上除了看到殲-20雙機和三機編隊以外,單機、五機也是經常看到的飛行形式,所謂兵無常勢,空軍戰鬥機作戰時的編組形式,從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打得贏就行,而不必拘泥於規則。
回覆列表
因為好看,不鬧……是真的因為好看圖注:我們一般在新聞中看到的殲20編隊影片與圖片,包括朱日和閱兵都是3架。
因為根據影象美化的原因的,三角構圖一般都比較好看,這樣拍出來的相片和影片很漂亮;圖注:四架編隊的殲20就不好看。
而至於為什麼用3架,不用5、6、7、8架,這就真不知道了,可能是因為生產服役數量限制,也可能有上級安排的原因。圖注:殲20除3架編隊以外的多架編隊也是有的,只是為什麼不多,原因就不太清楚了。
但在實際作戰中,以美帝為例,海灣戰爭中的“鷹牆”一般是四機編隊,而在一般空域作戰中,實際能允許的空中編隊也就五個左右,20架飛機,再大的話雙方盤旋站位的就可能會發生碰撞。圖注:二、三代機之間空戰是需要盤旋站位的。
尤其是到了四代機,空戰速度更快,可以全程超音速空戰,不像三代機的超音速能力僅是為快速趕到戰場,實際空戰還要減速格鬥,所以像殲20這種四代機的盤旋半徑可能更大,同樣空域所允許的作戰單位更小。
而且四代機出色的隱身效能,還可以幫助殲20在離對手很近的距離偷襲敵人,大編隊作戰反而束手束腳。
同時,四代機與三代機之間的換算比過於驚人,在幾十至上百之間,所以同一空域內少量的四代機就可以有數倍三代機的效能。
所以殲20的編隊,很可能不會是美帝那種流行的四機編隊,可能更小,比如雙機或者單機。
圖注:殲20這種四代機空戰編隊很可能更小,最有可能就是珠海航展那種的“雙機編隊”。
但是目前各國,包括美國在內對四代機的戰術戰法還,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系統體系,所以像殲20這種四代機的具體空戰情形,“天真”也說不好,望大家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