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進來暖和暖和
-
2 # 開熱買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陽採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
-
3 # 讀史品文
老家膠州,端午節的味道如今愈益淡了,既欣賞不到南方水鄉的龍舟競渡,也品嚐不到沁人心脾的雄黃潤喉,甚至門簷下插把艾草都少有人做,因為乾淨的田野裡已很難找得到一棵艾草。
小時候,都爭著讓家人在手腕上、腳腕上繫上親手編成的五色線,現在很少有家長能找得到幾根不同的色線,更遑論有閒心思搓一根給孩子戴上了。所以北方人的端午,現在幾乎只剩下了包粽子和吃雞蛋的習俗沒有被丟掉。那就把包粽子和吃雞蛋的習俗,編成一首山東快書,供大家一樂吧。
五月五,是端陽,
家家戶戶包粽忙。
打粽葉,泡黏米,
黏米包在粽葉裡。
吃甜的,放糖精,
吃鹹的,放肉鬆,
若缺心眼放花生。
使勁擠,不漏米,
抽根稻草捆結實。
三角四角和五角,
形狀不同手真巧。
大火煮,小火煨,
雞蛋放在粽子堆。
從晚上,到天明,
粽香飄滿小衚衕。
涼了吃,最宜嘗,
想甜可以蘸紅糖。
粽子蛋,顏色灰,
吃到嘴裡有滋味。
前三天,後五日,
粽子全家吃八日。
早也吃,晚也吃,
吃得再多不煩膩。
粽葉皮,不要扔,
洗淨紮好晾涼風。
等到明年端午來,
洗洗泡泡又登臺,
又~~登~~臺!
回覆列表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