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地人

    鄭興的第二張專輯,將在6月5號發行。而隨著新專輯《眼淚博物館》和《陽臺》兩首單曲的上線,也讓我對鄭興這次的新專輯,更期待了。

    從上張專輯的橫空出世,鄭興就是一個很容易讓人記住的名字。你可以說他的風格,是民謠,但鄭興的表達,其實遠遠要大於民謠這個外延。

    除了有著那些民謠詩人前輩的氣質之外,鄭興的音樂同時又是現代的、都會的。他的作品既Pop又有Power,流行的悅耳、搖滾的張力,常常在民謠的旋律中暗湧、澎湃。

    當然,說到對鄭興音樂的認知,我覺得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創作裡的那種空間感。這種空間感,在第一張專輯裡,常常以城市地名的方式呈現出來。

    當空間、時間與情緒交匯,音樂又怎麼可能不生出更大的迴響。

    三年後的鄭興,不僅將專輯名字,直接命名為《眼淚博物館》。而且目前首發的兩首單曲《眼淚博物館》和《陽臺》,歌名和主題,也都是和空間有關。

    專輯同名主打曲《眼淚博物館》,記錄的是一段關於鄭興和母親互相陪伴的記憶。

    凝重的情緒和旋律,讓作品聽起來有一種厚重的沉澱感。回憶是什麼,很難形容,也很難說得清楚,但回憶有時候如同物質,越重卻越有質感。而《眼淚博物館》這種厚重的情緒,恰恰就能帶給聽者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回憶沉浸感。

    不過,這首歌曲的副歌,雖然唱的是“一顆顆眼淚,不停打轉”,但卻因為眼淚的打轉,讓情緒有了最大程度的釋放,音樂也因此有了一種明亮的破局。

    寺山修司說過,“淚水是人類所能製造最小的海洋”,但也不要小看人類淚水的力量,即使是一滴海水,也會包含著情緒裡壯闊的力量。

    而鄭興的《眼淚博物館》,就是一首能讓你情緒翻江倒海、無法自控的作品。它並不是那種絕望的哭喊,卻是一種壓抑於心的情緒釋放。它沒有什麼理由,卻是很多都市人的某種新基因。

    在創作上,鄭興的這首《眼淚博物館》,還有著一個絕妙的結構。這首歌曲的第二段,在原本應該是主歌重複的部分,鄭興卻新寫了一段全新的旋律,對接第二段的副歌。

    當然,這一段全新的旋律,既可以說是第二段的主歌,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穎的破格,既為作品的結構,帶來一種豐富的變化,實際上也讓作品的主題,有了另一緯度的延伸。

    而且,鄭興為這段旋律匹配的,也是關於“七顆眼淚”的歌詞,以排比的方式呈現,也讓情緒可以不斷蔓延。

    與此同時,《眼淚博物館》這首歌曲在音樂編排上,也極具匠心。

    陳君豪製作、張晁毓的編曲,以鋼琴和絃樂襯底,而用絃樂主導編曲,也是鄭興作品的第一次,對於歌迷和歌手來講,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當然,結合到《眼淚博物館》這首作品,絃樂與鋼琴的編曲模式,顯然並不僅僅只是一種套路。在我聽來,顆粒感極強的鋼琴琴健聲,恰恰就像一顆顆的眼淚。而絃樂的氛圍,不僅將眼淚串聯起海洋,也特別貼合博物館這個意境,讓作品和主題的眼淚,都有了一種藝術感。

    當然,同樣具有藝術感的,還有《眼淚博物館》這首歌曲的MV。飽滿的色彩、如畫的視覺,忍不住讓人想將其中的情緒,一一收藏。據說,《眼淚博物館》這首 MV裡,還藏著一些專輯其它歌曲的資訊,具體是什麼,可能也只有等到專輯發行的那一天,才能得知了。

    另一首《陽臺》,同樣有著意外驚喜。這個驚喜,首先就是來自於Hush的合唱。

    兩個男聲的獨唱、合唱,也讓陽臺代表的青春意象,變得更立體和有層次感。非常復古的Band Sound,鼓點飽滿、節奏輕快,吉他更是充滿了靈氣,並以音樂氛圍的方式,帶人進入一個夢幻的年代。

    《陽臺》也是鄭興最夢幻、最輕快的一首作品,輕快程度,甚至超過了他此前的《雨季不再來》。從創作的角度來講,這也代表鄭興音樂表達的另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會增強歌迷對他新專輯的期待。

    但陽臺,其實也是很多都市人的秘密基地。很多故事,都會被站在陽臺上的人收入眼底,很多青春,也就在陽臺的佇立中,變得鮮活卻又漸漸遠去。

    聽鄭興和Hush齊歌的《陽臺》,完全可以聽到那種青春和慾望、放縱與清醒平衡的氣息,那種春日、夏日、秋日微風下,如同夢境的發生和發展。

    “陽臺”,是一種空間,也是一種空間的延伸。從創作的角度來講,鄭興恰恰也是完成了一種空間的延伸,讓原本一個如此促狹的空間,竟然體現出無比巨大的容量。

    這就是音樂創作的魅力,也是音樂想象的一種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助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