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標誌著“先幹後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後幹”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對成本的控制從事後發展到了事前。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既有利於企業加強成本控制、進行經營決策,又有利於簡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該制度產生起,就深受西方企業界的歡迎,尤其在採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工廠裡得到了廣泛運用。該制度的侷限是僅適用於生產經營條件相對穩定的生產部門。建立和運用標準成本的意義歸納為四點:
一是有利於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運用標準成本進行預算的編制和分解,能使各項預算指標更加符合生產實際,消除預算執行過程中的人為不利因素,進一步提高預算完成準確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責任清晰。透過揭示標準成本差異,並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差異產生的原因。這樣就打破吃大鍋飯的現象,各成本中心之間管理水平的高低透過標準成本差異就可以體現出來。
三是有利於成本控制。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後,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和班組,便於車間和班組把成本標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績掛鉤,同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於決策。一方面管理層可根據差異分析情況作出採取新工藝、新操作、新技術的決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層針對標準成本狀況,作出營銷決策。
標準成本的建立:
成本標準是針對明細作業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訂的,它分為消耗標準和價格標準。而消耗標準又分原料消耗標準、輔料消耗標準、直接燃動力標準、直接人工標準和製造費用標準;價格標準分為物料價格標準、半成品價格標準、能源價格標準和人工價格標準。
(一)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成本標準不能只由財務部門制定,而一定要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和修訂標準,制定標準應由技術部門、生產車間和財務部門的人員共同參與。另外,對於一個集團公司所屬不同地域的分廠,還應設定一個地域修正係數。比如有的分廠地處平原,有的則地處山區或丘陵地區,那麼這些分廠在製造同一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會受人工費、運輸費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
(二)標準成本法下的差異主要有脫離標準成本的差異這一類
具體包括材料成本差異(材料用量差異、材料價格差異),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變動製造費用差異(變動製造費用開支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制造費用差異(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四大項九種,設定口徑較細。要為各種成本差異專門設定許多總賬科目進行核算,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定“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制造費用差異,應設定“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並詳列於利潤表中。
(三)標準成本要整合,則從標準到生產實際的資訊量必然非常龐大,光靠手工計算是不可能的
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作為標準成本管理平臺,在產品、產成品和銷售成本均以標準成本計價,並同時記錄成本差異,可以大大減少期末成本計算的工作量,簡化日常賬務處理。同時,採用ERP成本管理,在透過庫存系統、工資系統、固定資產系統等取出相關成本資料或手工錄入資料後,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成本計算,生成完工產品成本報表、在產品成本報表、成本差異分析表等報表,並保證各種資料來源的唯一性,確保資料之間勾稽關係的正確性,從而避免了手工做報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時,還應推廣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顯示監控裝置,加強對物質消耗和流向的控制,為成本控制和計算創造條件。
標準成本的修訂:
標準成本體系透過事前制定的成本標準,對各種資源消耗和各項費用開支規定數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種消耗和費用的發生;在成本形成過程中,按成本標準控制支出,隨時顯示節約還是浪費,及時發現超過成本標準的消耗,有利於企業迅速制定改進措施,糾正偏差,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產品成本形成之後,透過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企業可以進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時總結經驗,為未來降低成本指出途徑。
制定的標準成本在一個固定的時期內應是不變的,在企業的組織機構、外部市場、產品品種等發生較大變化時,是有必要進行修訂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髮生較大變化時,往往差異已經較大了,給日常的差異分析工作帶來不便,增加了分析的複雜程度和工作量。根據以往的經驗,標準成本至少應在三年進行一次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在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實施修訂。
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標誌著“先幹後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後幹”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對成本的控制從事後發展到了事前。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既有利於企業加強成本控制、進行經營決策,又有利於簡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該制度產生起,就深受西方企業界的歡迎,尤其在採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工廠裡得到了廣泛運用。該制度的侷限是僅適用於生產經營條件相對穩定的生產部門。建立和運用標準成本的意義歸納為四點:
一是有利於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運用標準成本進行預算的編制和分解,能使各項預算指標更加符合生產實際,消除預算執行過程中的人為不利因素,進一步提高預算完成準確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責任清晰。透過揭示標準成本差異,並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差異產生的原因。這樣就打破吃大鍋飯的現象,各成本中心之間管理水平的高低透過標準成本差異就可以體現出來。
三是有利於成本控制。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後,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和班組,便於車間和班組把成本標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績掛鉤,同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於決策。一方面管理層可根據差異分析情況作出採取新工藝、新操作、新技術的決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層針對標準成本狀況,作出營銷決策。
標準成本的建立:
成本標準是針對明細作業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訂的,它分為消耗標準和價格標準。而消耗標準又分原料消耗標準、輔料消耗標準、直接燃動力標準、直接人工標準和製造費用標準;價格標準分為物料價格標準、半成品價格標準、能源價格標準和人工價格標準。
(一)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成本標準不能只由財務部門制定,而一定要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和修訂標準,制定標準應由技術部門、生產車間和財務部門的人員共同參與。另外,對於一個集團公司所屬不同地域的分廠,還應設定一個地域修正係數。比如有的分廠地處平原,有的則地處山區或丘陵地區,那麼這些分廠在製造同一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會受人工費、運輸費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
(二)標準成本法下的差異主要有脫離標準成本的差異這一類
具體包括材料成本差異(材料用量差異、材料價格差異),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變動製造費用差異(變動製造費用開支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制造費用差異(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四大項九種,設定口徑較細。要為各種成本差異專門設定許多總賬科目進行核算,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定“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制造費用差異,應設定“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並詳列於利潤表中。
(三)標準成本要整合,則從標準到生產實際的資訊量必然非常龐大,光靠手工計算是不可能的
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作為標準成本管理平臺,在產品、產成品和銷售成本均以標準成本計價,並同時記錄成本差異,可以大大減少期末成本計算的工作量,簡化日常賬務處理。同時,採用ERP成本管理,在透過庫存系統、工資系統、固定資產系統等取出相關成本資料或手工錄入資料後,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成本計算,生成完工產品成本報表、在產品成本報表、成本差異分析表等報表,並保證各種資料來源的唯一性,確保資料之間勾稽關係的正確性,從而避免了手工做報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時,還應推廣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顯示監控裝置,加強對物質消耗和流向的控制,為成本控制和計算創造條件。
標準成本的修訂:
標準成本體系透過事前制定的成本標準,對各種資源消耗和各項費用開支規定數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種消耗和費用的發生;在成本形成過程中,按成本標準控制支出,隨時顯示節約還是浪費,及時發現超過成本標準的消耗,有利於企業迅速制定改進措施,糾正偏差,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產品成本形成之後,透過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企業可以進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時總結經驗,為未來降低成本指出途徑。
制定的標準成本在一個固定的時期內應是不變的,在企業的組織機構、外部市場、產品品種等發生較大變化時,是有必要進行修訂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髮生較大變化時,往往差異已經較大了,給日常的差異分析工作帶來不便,增加了分析的複雜程度和工作量。根據以往的經驗,標準成本至少應在三年進行一次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在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實施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