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語言矯正師
-
2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人的自覺不自覺不是由生理年齡決定的,而是由心理年齡決定的。小孩幾歲了才會自覺關鍵取決於所處環境及家庭教育。
自覺學習
自覺是對自身及環境認知的結果。自覺不是天生的,自覺是責任、義務、追求認知後的自我約束。有的孩子很小就自覺,有的老了還不自覺。
自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地知道衣食來之不易,從小就知道做家務;知道要擺脫貧困必須透過學習改變現狀,有的農村孩子是透過上大學才脫掉農衣,進了城的。謂之“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定時玩耍
自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書香門第,全家養成了學習的風氣,都在學,榜樣示範的作用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學習興趣。而愛不愛整理自己的書包玩具更是由家庭習慣養成的,愛整潔的家庭孩子也會自覺愛整潔,反之,就邋遢。
自覺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人一出生就是一個小動物,放在狼群裡就有狼的習慣,放在正常的家庭裡就會接受到人的正能量,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父母愛學習會影響孩子愛學習,父母愛玩耍孩子也會愛玩耍。家庭教育主要是示範教育,孩子的所有習得都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
好壞習慣與家教有直接關係
自覺是家規的制度化、行為化。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只有引導而不能放養。對孩子的教育獎罰分明是習慣成自然的馴化,是是非觀建立的基礎。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才能言行自覺。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手機都是從管束到自覺的習慣養成的過程。
所以,孩子的自覺不是由生理年齡決定的,而是由心理年齡決定的。
雖然幼兒的自覺能力與自我意識的發展有關,但是題主說的自覺寫作業,自覺做家務等等,還是取決於父母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因為年齡太小,行為能力不夠,認知有限,使得自控力、自主能力不足,這些看似天經地義,但是如果缺失了良好的家教,那麼永遠不要指望著孩子能夠自己養成這樣的“自覺”習慣。
很多孩子成為“媽寶男”,並不是天生懶惰,只是父母在關鍵期的教育出現了偏差,嬌慣、溺愛養成了孩子的懶惰和任性。期望孩子大了就能自己認識到錯誤的觀念,最終都澆灌出了歪瓜裂棗。
從幼兒萌話開始,就是一條自我意識覺醒,自我性格和行為習慣的成型歷程。
剛出生後的幼兒都一樣,對外界的刺激如同動物的幼崽,被稱為“世界性兒童”,這個階段主要滿足的是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不知道對錯,也不懂鼓勵和讚揚。
當語言啟蒙後,孩子的人類意識就開始覺醒,到3歲時基本可以達到共情和同理,小孩子有了物主意識,懂得領域劃分,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狀態開始有了接近於成人的趨勢,這個階段塑造寶寶的行為習慣和自主能力,其實就已經非常合適了。
在小影片上,可以看到很多穿開襠褲的寶寶,還沒有站穩,就開始有模有樣的模仿父母做家務,擦桌子,拖地板,照鏡子等等,這些看似幼稚的舉動並非只是玩玩而已,透過現象看本質,模仿行為背後一定有心理動機,這種動機的來源是好奇也好,是興趣也罷,總會給寶寶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體驗和感觸。正確的引導之下,未來都會形成自主意識和良好習慣。
還有個重要的發育節點,那就是3-4歲後,寶寶進入主動記憶階段,很多看到摸到的事物過程,都會形成經驗印刻在大腦,因此他們的認知會高速發展,自我意識會迸發出思維、想象力、邏輯分析等能力,有一些天賦能力可能會優先表現出來,這些可能都是早期自覺能力培養的結果。
因此,如果把培養自覺這種能力,寄託到將來,期望孩子在幾歲時自然而然的發生,希望不大,很有可能會換來溝通困難,心理叛逆等結果。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寶寶最可愛,最依賴父母的時候,冷靜下來,理智的思考,為孩子的將來規劃,如果註定將來的“說教”無用,那麼不如趁現在行動起來,引導孩子早早的養成良好的習慣,讓自覺性紮根在潛意識裡,豈不更好。
另外,孩子並非天生的叛逆、搗蛋,也不是天生的自律性差,只是成人世界的秩序和規則,對他們來說起點太高,約束性太強。雖然說自覺性培養的越早越好,但還是需要量力而行,不要急於求成,聰明父母總會尋找更聰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