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摯仙老夫子
-
2 # 皇家橡樹1972
美蘇冷戰時期,對於太空的爭奪是以“意識形態”為首位,而太空科學雖然也處在大發展時期,但總讓人覺得是得不償失!
1950年代初開始,蘇聯先後完成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第一枚洲際導彈和一次載人航天……這些人類太空史上“里程碑”式的第一,讓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感到極大的失落,為了在太空爭奪戰中重新獲得優勢,美國從肯尼迪政府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不但要在載人航天(艙外行走)壓制蘇聯,更要在大推力火箭、遠端星際通訊、降落往返月球……這樣更高層次競爭的太空工程上全面領先蘇聯。著名的“土星–5”運載火箭,由馮·布勞恩博士團隊研製成功,火箭所用的J–2發動機雖然是1960年代的設計,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推力最大火箭發動機,一枚“土星–5”所產生的推力為3000噸,也目前世界上最大推力的火箭。
也正是美國在科技上領先與蘇聯,所以“阿波羅計劃”得以全面實施 ,其實大國間的科技競爭不存在技術門檻,主要還是財力問題,美國實施“阿波羅計劃”一共耗費了約255億美元 ,如果按照現在(2016幣值)應該是3000~3500億美元,而發生一次“阿波羅”連同“土星–5”的費用,相當於一艘“小鷹級”航母戰鬥群…這樣鉅額的數字就連美國也承受不起!蘇聯為登月計劃所研製的LK月球飛船,從結構上看要比“阿波羅”複雜一些。而發射LK飛船的質子火箭沒有達到“土星–5”的技術水平,也沒有製造出與J–2相當的火箭發動機,只能是使用多臺捆綁發動機進行聯動 ,這樣就使火箭製造和控制複雜化,在1960年計算機控制水平還比較原始的狀態下,這樣多的火箭“聯動”勢必增加故障率。與上面的“土星–5”簡潔的箭體相比,“質子”火箭由於“主火箭發動機”推力不夠,只好在尾部增加了多枚捆綁火箭。但,這樣也使得早期的“質子”火箭 故障頻頻多次發射失敗!沒有合適的火箭,也就不可能進行載人登月計劃。也是由於看到了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的巨大耗資、僅僅獲得了幾百㎏的月岩和月壤外沒有其他重大的發現,蘇聯終止了載人登月計劃。雖然,蘇聯在載人登月計劃上沒有超越美國,但蘇聯人轉向“太空站”的研究與製造,先後發展了“禮炮”太空站一直到“和平號”太空站,美國都沒有超越,直到蘇聯解體後才在全球其他國家的共同研製下建造了“國際空間站”,但是往返太空站的工具仍然是俄羅斯“聯盟飛船”。
太空爭奪本質上來說,就是以國力為後盾的,蘇聯在整體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美國的條件下,仍然在太空爭奪上不落下風,這充分的說明舉國體制的優越性,而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也同樣集中了全國的力量…… 誰說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基因”?!
-
3 # 來看世界呀
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爭各有千秋,並不能說誰輸誰贏,美國雖然實現了載人登月,但前蘇聯也在美國登月後不久進行了空間站試驗,宇航員太空駐留20多天。
最後結局也比較相像,當年的航天技術有些還不成熟,不少宇航員為此付出了生命,並且花費巨大,除了技術上的成功,很難在航天探索中獲得具體的、超過預期的收益,投入產出比很高。最後都不得不停止攀比競爭。1950年代,前蘇聯首先實現載人航天,緊接著美國就也開始進行類似的嘗試,並在1962年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在1969年首次實現載人航天。
而前蘇聯在1972年禮炮二號空間站試驗中,成功實現載人駐留實驗,至今國際空間站利用的技術其實與前蘇聯時代並沒太大區別,只是更加精細安全。美國登月過程中驗證了飛船交會對接、月球軟著陸、飛船月球起飛等技術,在現代仍是這樣做的。實際上前蘇聯在1966年就成功實現了探測器的月球軟著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登月月球的探測器,但是由於運載火箭的推力、月球登陸的投入產出比等問題,最終沒有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就看準了這一點,一定要完成前蘇聯沒有完成的事,促成了載人登月的實現。
即便以現在的技術登陸月球,最多也就是實現月球基地的建設,實現人員的較長期駐留,對月球的開發在21世紀前50年很難實現。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競爭,帶給人類豐富的經驗和嘗試,很多技術至今仍是航天探索的重要技術支撐。個人認為,雙方並沒有勝方敗方。
-
4 # 京川6
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爭各有千秋。美國雖然實現了載入登月,但前蘇聯也在美國登月後不久進行了空間站試驗,宇航員太空駐留20多天。
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競爭,帶給人類豐富的經驗和嘗試,很多技術至今仍是航天探索的重要技術支撐。
回覆列表
蘇聯是給黴恐忽悠死了。蘇聯經不住黴恐的忽悠,將國家的很大的財政投入到了登月的計劃裡,最後致使國家財政空虛,最後解體了,而黴恐並沒有投入多少錢去搞登月計劃,只是將一些錢投入了忽悠計劃,所以黴恐沒有解體,而蘇聯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