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龍「後期省錢」是大錯特錯的理解
名詞解釋:
NA_normally aspirated,釋義為自然吸氣發動機。進氣原理依靠內燃式熱機活塞往復運轉產生負壓,透過進氣系統吸入「常壓空氣」(指氧濃度20.95%的空氣)。這是一種結構足夠簡單且製造成本不高的發動機,然而就是這種機器豐田也還能在鋼材方面出現瑕疵。
豐田全系量產車裝備NA奧托迴圈與米勒迴圈的量產車,其發動機均涉及「機油乳化與增多」;原因在於發動機缸蓋材料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出現裂縫,發動機防凍冷卻液滲漏造成與機油混合。冷卻液的主要成本是水與乙二醇,這兩種物質都會與機油反應使其乳化(失去潤滑清潔等各項功能)。
重點:冷卻液進入曲軸箱會造成混合油液總量的增加,在高溫環境中機油會蒸發,蒸發後會造成曲軸箱內壓力升高。總量增多造成壓力異常升高則會加速密封性的損壞,這些發動是嚴重的問題機。北美豐田在出現相同問題後進行了召回處理,但是在國內卻不見動靜,這種歧視性的對待說明了這一企業對待國內C端使用者的輕蔑態度,那麼豐田汽車是否值得選擇就要看對尊嚴的理解了。
自然吸氣發動機吸入的是「常壓空氣」,其中的氧濃度低至20.95%(海拔越高濃度越低)。燃燒的概念是“氧化還原反應”,指燃油與空氣中氧氣的化學反應;氧氣是燃油的助燃氣體與催化劑,氧濃度越高催化反應的強度就會越大。那麼在固定的時間內如果氧濃度是20.95%,催化反應得出的熱能假設為“1000kj”;此時將氧濃度提升至25%,因反應強度的提升則能夠獲得“1500kj”的能量,這是什麼概念呢?
知識點1:燃油動力汽車裝備的是內燃式熱機,這是一種利用燃燒產生熱能,並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熱能產生的方式為化學反應時分子運動摩擦,運動首先是活塞的推力,其次產生的高溫可作為量化能量的參考。那麼也就是說熱能(熱值)越高則動力越強,熱能可用千焦(kj)量化,在發動機引數中等於「扭矩」的概念。
知識點2:(扭矩×轉速÷9549)×1.36=馬力(單位為PS),公式顯示的是常數與扭矩不變,轉速與扭矩是相乘的關係。假設在轉速相同的前提下,扭矩越大是不是馬力越大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下面以亞洲龍的2.5L發動機,對比競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通用「LSY型2.0T」發動機進行計算。
計算基礎:
兩臺機器的最大扭矩懸殊100N·m,而且亞洲龍要到5000轉(rpm)才能達到「250標準」,而LSY發動機在1500~4000轉之間都是「350標準」。差距會有多大呢?
參考下圖。
知識點3:馬力與扭矩的關係已經確定,馬力與重量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汽車的整備質量(空車重量)是不變的,實現某一速度需要的馬力自然是相同的。那麼在馬力需求一樣的前提下,反推馬力公式,是不是扭矩越大就能以越低的轉速達到標準呢?假設上述兩臺機器裝備的汽車都需要100馬力達到相同的速度吧。
內燃式發動機轉速越高吸氣量越大,噴油量按照進氣量計算,所以轉速越高也就等於油耗越高。那麼兩車在相同的速度(馬力需求)的前提下,亞洲龍要以高出1700轉的速度駕駛,油耗是不是很高呢?這些所謂的節油車實際很費油,像亞洲龍CAMRY2.5L在城市路段可以到13~15L/100km,這種車如果也叫做節油車的話,相信Turbo技術也就不會普及了。
渦輪增壓是依靠提高進氣氧濃度提升分子運動強度,在不增加排量的前提下增加扭矩,玩扭矩和氧氣的內燃機必然節油且具備高效能,玩排量的內燃機早已應該被淘汰了。技術的進步不是依靠那些守舊的使用者可以否定的,如果對日系汽車以及日本文化足夠了解的話,去看看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對工業的態度吧,這種落後的產品主要是“輸出”,僅此而已。
亞洲龍「後期省錢」是大錯特錯的理解
名詞解釋:
NA_normally aspirated,釋義為自然吸氣發動機。進氣原理依靠內燃式熱機活塞往復運轉產生負壓,透過進氣系統吸入「常壓空氣」(指氧濃度20.95%的空氣)。這是一種結構足夠簡單且製造成本不高的發動機,然而就是這種機器豐田也還能在鋼材方面出現瑕疵。
豐田全系量產車裝備NA奧托迴圈與米勒迴圈的量產車,其發動機均涉及「機油乳化與增多」;原因在於發動機缸蓋材料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出現裂縫,發動機防凍冷卻液滲漏造成與機油混合。冷卻液的主要成本是水與乙二醇,這兩種物質都會與機油反應使其乳化(失去潤滑清潔等各項功能)。
重點:冷卻液進入曲軸箱會造成混合油液總量的增加,在高溫環境中機油會蒸發,蒸發後會造成曲軸箱內壓力升高。總量增多造成壓力異常升高則會加速密封性的損壞,這些發動是嚴重的問題機。北美豐田在出現相同問題後進行了召回處理,但是在國內卻不見動靜,這種歧視性的對待說明了這一企業對待國內C端使用者的輕蔑態度,那麼豐田汽車是否值得選擇就要看對尊嚴的理解了。
知識點:NA技術是否節油自然吸氣發動機吸入的是「常壓空氣」,其中的氧濃度低至20.95%(海拔越高濃度越低)。燃燒的概念是“氧化還原反應”,指燃油與空氣中氧氣的化學反應;氧氣是燃油的助燃氣體與催化劑,氧濃度越高催化反應的強度就會越大。那麼在固定的時間內如果氧濃度是20.95%,催化反應得出的熱能假設為“1000kj”;此時將氧濃度提升至25%,因反應強度的提升則能夠獲得“1500kj”的能量,這是什麼概念呢?
知識點1:燃油動力汽車裝備的是內燃式熱機,這是一種利用燃燒產生熱能,並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熱能產生的方式為化學反應時分子運動摩擦,運動首先是活塞的推力,其次產生的高溫可作為量化能量的參考。那麼也就是說熱能(熱值)越高則動力越強,熱能可用千焦(kj)量化,在發動機引數中等於「扭矩」的概念。
知識點2:(扭矩×轉速÷9549)×1.36=馬力(單位為PS),公式顯示的是常數與扭矩不變,轉速與扭矩是相乘的關係。假設在轉速相同的前提下,扭矩越大是不是馬力越大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下面以亞洲龍的2.5L發動機,對比競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通用「LSY型2.0T」發動機進行計算。
計算基礎:
亞洲龍2.5L動力儲備為154kw(6600rpm)/250N·m(5000rpm)LSY型2.0T動力儲備為174kw(5500rpm)/350N·m(1500~4000rpm)兩臺機器的最大扭矩懸殊100N·m,而且亞洲龍要到5000轉(rpm)才能達到「250標準」,而LSY發動機在1500~4000轉之間都是「350標準」。差距會有多大呢?
亞洲龍2000轉約40PS,3000轉約70PS,4000轉約110PS。LSY的2000轉有99PS,3000轉有149PS,4000轉有199PS。1PS概念為驅動75公斤物體,以一米一秒的速度移動。參考下圖。
知識點3:馬力與扭矩的關係已經確定,馬力與重量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汽車的整備質量(空車重量)是不變的,實現某一速度需要的馬力自然是相同的。那麼在馬力需求一樣的前提下,反推馬力公式,是不是扭矩越大就能以越低的轉速達到標準呢?假設上述兩臺機器裝備的汽車都需要100馬力達到相同的速度吧。
亞洲龍需要約3700rpmLSY發動機需要2000rpm內燃式發動機轉速越高吸氣量越大,噴油量按照進氣量計算,所以轉速越高也就等於油耗越高。那麼兩車在相同的速度(馬力需求)的前提下,亞洲龍要以高出1700轉的速度駕駛,油耗是不是很高呢?這些所謂的節油車實際很費油,像亞洲龍CAMRY2.5L在城市路段可以到13~15L/100km,這種車如果也叫做節油車的話,相信Turbo技術也就不會普及了。
渦輪增壓是依靠提高進氣氧濃度提升分子運動強度,在不增加排量的前提下增加扭矩,玩扭矩和氧氣的內燃機必然節油且具備高效能,玩排量的內燃機早已應該被淘汰了。技術的進步不是依靠那些守舊的使用者可以否定的,如果對日系汽車以及日本文化足夠了解的話,去看看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對工業的態度吧,這種落後的產品主要是“輸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