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鋼琴大提琴的怡寶

    我學大提琴學了快兩年了,不是專業,單純興趣愛好。

    會拉大提琴,對自己來說,透過音樂消愁,遠比借酒消愁、自己鬱悶好很多。至於開心,就更好啦,有更好的心態練習,效果也會好很多,事半功倍。對家人來說,剛開始肯定是一種折磨,很難聽,在這裡,感謝爸爸媽媽,沒有嫌棄過我。一定不能因為難聽就不練了,堅持練下去,一定會變好聽的,慢慢的,他們也會享受來自音樂的愉悅,對男/女朋友來說,看著自己女/男朋友在臺上表演,應該會很自豪吧。

    還有就是經常被誇氣質好,拉大提琴很少能駝背、高低肩之類的,氣質會變好。氣質不只是坐在那裡不說話斯文一下就好了,是長期薰陶出來的產物。再次感謝家人。

    說完好的,說說不好的吧。左手都是繭,部分手指略微有點變形。坐到屁股疼。下半身因為長期坐著,會腫,不過一直坐著玩手機,也會腫呀。

    總之,有美好也有心酸,美好更多。

  • 2 # 大提琴心聲

    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問題,走過路過,況且自己和大提琴相伴幾乎大半生,朋友這樣的提問讓我回味無窮……。

    19歲進入工廠當學徒,那個年代會一點樂器很吃香,我當時學的是小提琴,沒有多久被領導抽到文藝小分隊去了。

    在工廠文藝小分隊裡,第一次看到大提琴,哇塞,那麼大的小提琴,隨後立馬被大提琴外形那種很酷造型迷住,圍著大提琴手東問西問,暗地裡已經決定改學大提琴。

    和父母一番懇求夢想成真,終於自己擁有了一把大提琴,非常幸運的是遇到了藍曉玲先生,(上交大提琴首席)雖然跟著他短短几年, 但是受益匪淺,最重要大提琴後來成為了自己一生最愛。

    四十多年一路人生走來,大提琴給了我無法訴說的美妙美好的回憶,無論當年在夏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琴,還是寒冷冬天把手放在熱水中浸泡的曾經都已經成為美好的回憶,因為大提琴它擁有絕對不同於其樂器的聲音和魅力。

    雖然自己沒有選擇專業,但是作為業餘愛好,筆者始終熱愛而沒有放棄,原因就是大提琴聲音太美了。

    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音樂舞臺中大提琴的聲音和它獨有身形也逐步被大家認識和喜歡。

    大提琴十五世紀左右是從歐洲一種古琴慢慢演化;當時大提琴外觀不是現在人們所看到這樣外形,古大提琴底部比現在的大提琴寬,那個時候也沒有撐腳,當時大提琴技術處於一般般,打打節奏,宮廷樂師就把它抱在身體中間席地而坐。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大提琴外形改觀非常大,我們今天看到小提琴和大提琴包括貝斯低音提琴二邊的F孔都源於歐洲一種古琴,因此大提琴後期在外形上和小提琴越來越近似,技術上也因發明了拇指把位技術,大提琴最後從懷抱中的樂器真正的“站起來了”。

    大提琴有四根弦,它們之間純五度音,整個弦板從低音到高音區域有三個半八度音可以表達,因此大提琴成為了最最接近我們人類的“聲音音色”,可以囊括男低音到女高音所有音色表達。因此魅力無窮。

    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世界上許許多多音樂家為大提琴寫過獨奏曲和協奏曲,以大提琴為主旋律頻繁出現在歌劇,舞劇和交響樂中,大提琴已經成為那個時候在歐美音樂舞臺樂地位中顯得非常重要,用“中流砥柱”寓意形容毫不誇張。

    中國引入西方音樂最早在康熙王朝,有傳教士利瑪竇先生帶入圓明園。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已經擁有一支小西洋樂隊了,大提琴也在其中,樂手都是華人,教學老師都是西方傳教士。

    舊中國,一些大城市中會拉大提琴的人很少,主要原因時代背景是以舞廳爵士音樂為主要,那個年代會吹小號,短號,薩克斯的人很吃香,俗稱“洋琴鬼”。

    新中國成立後,有前蘇聯音樂家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大提琴人才,主要培養基地在哈爾濱音樂學院,後來上海和瀋陽音樂學院都開設了大提琴教學,第一批教師基本都是俄羅斯教師,學習有成的名家有原中央交響樂團指揮李德倫等等許許多多著名藝術家老師,現在大多數已經退休或者過世了,其中包括我的老師藍曉玲先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爭先創優工作總結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