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族的傳統節日 聖紀節 又稱毛吾來提節,聖紀節是阿拉伯語“冒路德”的意譯,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 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群眾自願來乾的。烏茲別克族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託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 肉孜節 肉孜節又叫“開齋節”、“爾德節”,肉孜節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也是中國回族人民的年節。時間伊斯教歷的十月初。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在中國新疆地區,開齋節稱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有的民族稱開齋節為“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節日”。 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稱為齋月。封齋的天數有時為二十九天,有時為三十天。齋日期間,穆斯林們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後的整個白天,無論怎樣飢餓,不準吃一點東西、喝一口水,平時抽菸折人也要暫時戒菸,謂之封齋(或把齋)。此外,還要求穆斯林在齋月期間禁房事,剋制一切私慾,斷絕一切邪念,以示篤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齋,婦女在經期中也可以不封齋,但要節制飲食,絕不能在公開場所吃喝。有病、趕路的人可以不封齋,但日後要補齋,不能補的以交納財物作為罰贖。到了晚上,當封齋將要結束時分,清真寺開齋的鐘聲噹噹響起,情況就與封齋時完全不同,人們可以飲食說笑,左鄰右舍可以團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飢餓時,隨便走到素不相識的人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 開齋節的慶祝活動,盛大隆重。早在開齋節到來之前,人們就粉刷房屋,打掃庭院,理髮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選擇節日期間舉行婚禮。 ...............................................................................................................................................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原本的意思是「獻牲節」,在回族中稱為「忠孝節」,新馬地區稱哈芝節,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它是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各民族在該節日會進行不同的慶賀,主要包括宰牲,朝覲,叨羊等。 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傳說。據《古蘭經》記載,安拉為了考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祖先易卜拉欣,命令他把兒子殺死獻祭,他完全服從,將兒子帶到耶路撒冷現在岩石清真寺內的一塊目前作為聖物的石頭上,準備將兒子殺死燒掉獻祭給安拉。安拉達到考驗他的目的,命令天使及時地送來一隻黑羊代替易卜拉欣的兒子獻給安拉。基督教聖經記載的略有不同,認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庶生兒子,和他母親一起回到埃及,亞伯拉罕要殺的是自己90歲時生的嫡生子艾薩克(伊斯蘭教譯為易司哈格),但情節一樣。 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伊斯蘭曆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順主命,效發易卜拉欣宰牲獻祭,於伊斯蘭教歷2年(633)12月10日定製會禮,即今宰牲節。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信徒們表示:為了遵守聖行,以及對真主的忠誠,願意獻出一切。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 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捨窮人,招待來賓。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
烏茲別克族的傳統節日 聖紀節 又稱毛吾來提節,聖紀節是阿拉伯語“冒路德”的意譯,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 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群眾自願來乾的。烏茲別克族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託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 肉孜節 肉孜節又叫“開齋節”、“爾德節”,肉孜節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也是中國回族人民的年節。時間伊斯教歷的十月初。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在中國新疆地區,開齋節稱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有的民族稱開齋節為“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節日”。 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稱為齋月。封齋的天數有時為二十九天,有時為三十天。齋日期間,穆斯林們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後的整個白天,無論怎樣飢餓,不準吃一點東西、喝一口水,平時抽菸折人也要暫時戒菸,謂之封齋(或把齋)。此外,還要求穆斯林在齋月期間禁房事,剋制一切私慾,斷絕一切邪念,以示篤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齋,婦女在經期中也可以不封齋,但要節制飲食,絕不能在公開場所吃喝。有病、趕路的人可以不封齋,但日後要補齋,不能補的以交納財物作為罰贖。到了晚上,當封齋將要結束時分,清真寺開齋的鐘聲噹噹響起,情況就與封齋時完全不同,人們可以飲食說笑,左鄰右舍可以團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飢餓時,隨便走到素不相識的人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 開齋節的慶祝活動,盛大隆重。早在開齋節到來之前,人們就粉刷房屋,打掃庭院,理髮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選擇節日期間舉行婚禮。 ...............................................................................................................................................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原本的意思是「獻牲節」,在回族中稱為「忠孝節」,新馬地區稱哈芝節,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它是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各民族在該節日會進行不同的慶賀,主要包括宰牲,朝覲,叨羊等。 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傳說。據《古蘭經》記載,安拉為了考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祖先易卜拉欣,命令他把兒子殺死獻祭,他完全服從,將兒子帶到耶路撒冷現在岩石清真寺內的一塊目前作為聖物的石頭上,準備將兒子殺死燒掉獻祭給安拉。安拉達到考驗他的目的,命令天使及時地送來一隻黑羊代替易卜拉欣的兒子獻給安拉。基督教聖經記載的略有不同,認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庶生兒子,和他母親一起回到埃及,亞伯拉罕要殺的是自己90歲時生的嫡生子艾薩克(伊斯蘭教譯為易司哈格),但情節一樣。 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伊斯蘭曆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順主命,效發易卜拉欣宰牲獻祭,於伊斯蘭教歷2年(633)12月10日定製會禮,即今宰牲節。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信徒們表示:為了遵守聖行,以及對真主的忠誠,願意獻出一切。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 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捨窮人,招待來賓。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