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玉者說

    遊絲毛雕這種琢玉的工藝源於戰國晚期,至秦漢則發揚光大成為帝王用玉上的特殊符號。(即便是候也難見其蹤)遊絲毛雕的直意為細若遊絲,深刻且平直,不折光觀之幾不可見。多出現在片雕和古代玉印璽上。如漢代精美異常的淺浮雕(如圖一.三.六.七),秦代的玉牌(圖四)常用來勾勒紋飾.服裝等。在漢代圓雕上也常用這種手法開臉刻畫紋路,使得玉雕絲絲入扣,纖毫畢顯,韻味十足。所謂毛雕是指在細而且深刻的單陰線上不時出現的小毛刺,其實這是古人雕刻時入刀出刀留下的痕跡(圖片放大可見)。

    其實遊絲毛雕的神奇不在雕刻上,而是在琢玉的刀具上。我們知道和田玉的硬度在6至6.5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隨意拿一塊籽料,然後尋找你身邊任何鋒利的金屬工具,盡你全力看能不能在玉石留下絲毫痕跡(一定要放穩,注意安全)。這樣我們瞭解了玉的硬度,那麼古人是用什麼刀具創造出這種神奇的工藝?遊絲毛雕自漢後失傳,唐時玉器雖精細但與遊絲毛雕已不相關。乾隆時聚集全國的能工巧匠,希冀恢復漢工風彩而不可得。時至今日再精的仿品也不敢碰油絲毛雕,可見不是工藝失傳而是神刀不見。

    歷史上最接近遊絲毛雕的是明代的陸子岡。據說他雕刻的一枚玉扳指上有城門.三匹馬及人物,其精細可見一斑。據傳他有一把琢玉神刀稱“錕鋙刀”,削玉如泥,成就了他一生的大名。可惜他和萬曆皇帝開玩笑,非要把自已的名字刻在龍的頭上。結果龍顏大怒要了他的性命,錕鋙神刀亦不知所蹤。陸子岡的玉器成為明清時的絕唱,後世雖多有模仿但不得其精髓,徒有其型罷了。

    個人認為戰漢時雕刻遊絲毛雕不是鉈具和鉈工,因為即使是現代科技,高新材料依然不能製作如此精細的鉈片,更何況是漢代呢。古語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以為錕鋙神刀應為寶石之刀,取天然鑽石或紅藍寶石(鑽石硬度為10紅藍寶石硬度為9)以銅汁將鑽石澆鑄其中成刻刀狀,然後打磨出鑽石其尖鋒用以雕刻。這些只是個人的揣測和理解,到底如何那只有漢代的玉工才知道。

    總之戰漢之時的古代匠人以他們卓絕的智慧發明出錕鋙神刀,留下了至美的遊絲毛雕,成就了戰漢古玉在玉文化史上巔峰地位。(附圖為個人藏品)

  • 2 # 卓然堂

    類似問題之前曾作答,但對玉友的不同看法認識不瞭解,現在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拋磚引玉,不求認同,但求理解。

    漢代遊絲毛雕,由於古籍文字敘述及推崇,又無圖解照片,頗似神秘。後世人把這種神秘感擴大化,究其原因,是當時玩玉之人所見漢玉甚少,加上並非所有漢玉均有遊絲毛雕工,有人將其奉為神工,實是見少識窄之故。

    現今有了國內多家博物館紀年出土漢玉的高畫質圖為證,可知漢玉遊絲工並非罕見,也沒有那麼神秘。遊絲毛雕,無非就是不同於漢代之前砣具所雕的較深、

    較寬、線條明顯的陰線雕工。若斷若續,浮游器表,是因為所用工具與前代不同。不再用砣具來琢陰線而是以新型刻劃工具手工刻紋,故有淺而浮的細陰線。這種新型工具,應該符合當時工藝技術的進步,而不是倒退。也就是說,從青銅器時代發展為鐵器時代,而不是退回到“他山之石”的石器時代。

    漢代玉器在主題為圓雕、浮雕、鏤雕的留白處,輔以纖細的陰線紋飾,是頗具特色的漢代琢玉工藝。應該認識到,陰線紋飾裝璜是輔助紋飾或為主題紋飾的延續,而非主題裝飾手法,也不是所有漢玉必備的紋飾。

    此外還應該認識到,漢玉上游絲毛雕工有不同程度上的變化。較為精美的漢玉,遊絲工線條清晰連貫,刀鋒犀利。可能是所用工具比較鋒利。而較粗糙的漢玉或葬玉,遊絲工刻劃表淺,線條多有岐出分叉,可能所用工具不夠鋒利,需反覆刻劃方能顯示出線條。這種差別,有玉友評價為遊絲加毛雕,前者為遊絲,後者為毛雕,甚為恰當。尊古不而不泥古,尊重事實,科學分析,客觀對待現有資料,方是正途。

    圖解遊絲毛雕工,應以斷代準確的漢玉為例,而不應包含後世之作,以免誤解。下圖中都是斷代無誤且多競拍到手的漢玉。可以看出,遊絲工作為輔助紋飾,在不影響主題表達的前提下,起到了綿上添花的作用。在漢玉璧上,則沿短而寬的砣工紋飾進一步延續展開,相輔相成,形成獸面紋(圖6-7)。

    希望這次能更清楚些。

  • 3 # 博聞閒士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巜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這個就是博物館藏沒有的,專家沒有弄明白的事。我們以實物舉例:圖片一是華豫之門王敬之鑑定為真品的漢代雞心佩真品,圖片二是區域性再放大,我們可以看到一條細陰線放大了看其實是由二條遊絲陰線平行組合而成的,圖片三為本人藏品,工與前者相同,證明此工藝並非漢代個例,只是館藏及考古未有。本人用此二件證明:這才是真正的遊絲毛雕,或者準確地說是雙鉤遊絲工,是對商周雙鉤碾法的一種發展。但是,由於過度細密,清代的劉大同不認可這種發展,認為迂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轉供電服務費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