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待花開影紫梔子花的
-
2 # 使用者1430807591406
一、ENG方式
ENG,即“電子新聞採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這種方式,是人們經常採用的,指的是:使用行動式的攝像、錄影裝置,來採集電視新聞。最簡單的採集裝置:就是一臺攝像機和一條編輯線。
ENG方式由於非常機動靈活,也被其他節目採集素材時大量採用。因此,ENG製作方式也是一種基本的電視節目製作方式。
二、EFP方式
EFP,即電子現場製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它是以一整套裝置連結為一個拍攝和編輯系統,進行現場拍攝和現場編輯的節目生產方式。EFP也是電視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它是一種適用於“野外”(準確的說是“臺外”)作業的電視節目生產方式。
它必須具備的技術條件是一整套裝置系統,包括兩臺以上的攝像機,一臺以上的影片訊號(影象)切換臺,一個音響操作檯及其它輔助裝置(燈光、話筒、錄影機運載工具等)。
三、ESP方式
ESP,亦即“電子演播室製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電子演播室製作,主要是指演播室錄影製作。
擴充套件資料
高畫質電視節目前期拍攝的特異性
1、焦點
高畫質攝像機的焦點不易對準,因為高畫質電視系統每幀畫面的掃描線是標清電視系統的1.5倍,在2/3"的CCD器件上高畫質系統具有更小的象素點,由於16∶9寬畫幅時掃描密度更高,因此,在原來掃描線較少的標清影象中看不出來的焦點粗糙。
在高畫質時會非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很小的聚焦偏離看起來也會很明顯,所以聚焦要格外小心,即便用變焦鏡頭進行廣角拍攝時,也不要自認為所有焦點都已調實,必須再三確認,建議使用標準監視器,而且尺寸越大越好。
在拍攝新聞和專題節目時,經常不便於使用監視器,這時攝像師就要更加註意焦點問題。
2、高畫質寬畫面的處理
高畫質電視高解像度、寬畫幅的特點,決定了在前期拍攝時,對燈光、舞美、服裝、化妝、道具及聲音都提出了接近拍攝膠片的要求,一些我們在標清製作中被忽視的問題,在高畫質製作環境中會展露無遺。
由於畫面變寬,攝像師必須注意畫面四角,否則很可能拍到並不想要的東西,並且,由於畫面清晰度高,可能會拍攝到在黑白監視器上不易發現的東西,因此攝像師必須特別注意被拍攝物體的背景。
如果說標清拍攝時還可以容許馬虎點的話,那麼高畫質拍攝則萬萬馬虎不得,拍攝高畫質的攝像機輕微晃動都有可能造成畫面的明顯抖動,因此16:9高畫質拍攝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肩扛拍攝,必須使用三腳架,而且三角架越重越穩定越好。
由於高畫質的解像度比標清高很多,加上16∶9的寬畫幅,對於我們注意的和不注意的畫面細節都會產生放大的作用,為此,細節的表現同樣需要較大的(24"1000線以上)標準監視器加以確認。
3、曝光
攝像機的曝光值一般是根據尋像器中的斑馬線和自動光圈來確定的,在拍攝亮度有反差的物體時,以亮處為準進行曝光很少會失敗,曝光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畫面的成像質量,曝光過度,畫面泛白甚至限幅,導致畫面高亮部分的層次丟失,後期製作時也無法恢復。
特別是對光比較大的外景拍攝,應特別注意對亮部層次的保留;曝光不足,畫面的層次少,尤其是暗部層次不能充分體現,雖然可以在後期提升亮度電平,但暗部噪波也會隨之上升。
資料顯示高畫質系統的景深是標清系統的一半,在使用高畫質攝像機時,為獲得相同的景深,鏡頭必須縮小光圈,甚至光圈數值加倍,實踐表明高畫質拍攝正確的曝光應該控制在-0.3~+0.3檔光圈。
但實際拍攝中,攝像機尋像器中的光圈檢測值與鏡頭的刻度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能準確反映出半檔光圈的變化,因此為把握曝光的精度,在拍攝現場要配置標準監視器甚至示波器。
回覆列表
電視節目策劃書基本框架
一、欄目名稱(為節目取一個有新意,吸引眼球的標題)
二、欄目宗旨(做節目的目的意義等)
三、欄目內容(節目的詳細內容)
四、欄目結構(各個板塊合理分佈設定)
五、欄目要求(即節目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等)
六、欄目播出(播出時間,以及各個節目板塊的時間合理安排)
八、可行性分析(說明此節目吸引觀眾的一些亮點,節目製作費用的現實性,對節目的宣傳工作的一些進展等情況。。。)
九、人員設定(比如說製片人兩名,主持人一名,編導兩名,攝像三名(同時負責拍攝或指導嘉賓製作的欄目),後期製作三名,嘉賓6名。)
十、經費預算(即節目製作成本,包括製片人,主持人,嘉賓等相關人員的費用,場地道具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