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二、作品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三、故事來源: 【玄奘西遊】 玄奘遊學取經經歷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該遊記主要記錄了各國。 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以及佛教聖蹟、寺數、僧數、大小乘教流行情況等內容,沒有故事,神話故事是後人模彷彿教寓言故事創作的。玄奘遊學取經經歷簡單如下: 612年,玄奘13歲,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居淨土寺。隋唐後期玄奘西遊大亂,從兄西去長安,然後逾劍閣而抵蜀都。622年,23歲,與商人結侶,經三峽至荊州,北轉相州和趙州,足跡及於半個中國。沿途既講且學,質難問疑,探索不止,最後入於長安。在這裡,玄奘繼續多方參學。 629年,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派玄奘陳禕出國,在高昌王和突厥葉護可汗的大力贊助下,玄奘艱難地通過了中亞地區,進入北印度境,渡印度河,經呾叉始羅,至迦溼彌羅,在這裡參學兩年。隨後至磔迦國(旁遮普西部)、那僕底國、闍爛達國(賈朗達爾)、曲女城……633年,34歲,到達王舍城,入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被推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待遇優厚。他著重聽戒賢三藏講《瑜伽師地論》,旁及瑜伽行派的其它論著和有部、中觀諸派的代表,前後歷時5年。 638年,39歲,玄奘離開那爛陀寺,繼續遊學東印、南印和西印諸國。642年,43歲,再回那爛陀寺。戒賢請他為寺眾主講《攝大乘》、《唯識決擇》。 ……戒日王和拘摩羅王隆重接見玄奘,決定在曲女城為玄奘召開五印論師大會。到會者有18國王,僧眾3000餘,婆羅門及尼乾外道2000餘,那爛陀寺僧千餘。作為論主的玄奘將論意寫出,由明賢法師讀示大眾,並別懸一本於會場門外,請人問難,竟18日無人發論。玄奘取得全勝,被美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643年,44歲,玄奘謝別戒日諸王,踏上回國路程,645年,46歲,被榮耀迎進長安。首尾歷時17年,親踐110國,傳聞28國,帶回經書657部。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 【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臺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麼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瞭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瞭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四、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一、《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二、作品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三、故事來源: 【玄奘西遊】 玄奘遊學取經經歷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該遊記主要記錄了各國。 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以及佛教聖蹟、寺數、僧數、大小乘教流行情況等內容,沒有故事,神話故事是後人模彷彿教寓言故事創作的。玄奘遊學取經經歷簡單如下: 612年,玄奘13歲,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居淨土寺。隋唐後期玄奘西遊大亂,從兄西去長安,然後逾劍閣而抵蜀都。622年,23歲,與商人結侶,經三峽至荊州,北轉相州和趙州,足跡及於半個中國。沿途既講且學,質難問疑,探索不止,最後入於長安。在這裡,玄奘繼續多方參學。 629年,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派玄奘陳禕出國,在高昌王和突厥葉護可汗的大力贊助下,玄奘艱難地通過了中亞地區,進入北印度境,渡印度河,經呾叉始羅,至迦溼彌羅,在這裡參學兩年。隨後至磔迦國(旁遮普西部)、那僕底國、闍爛達國(賈朗達爾)、曲女城……633年,34歲,到達王舍城,入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被推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待遇優厚。他著重聽戒賢三藏講《瑜伽師地論》,旁及瑜伽行派的其它論著和有部、中觀諸派的代表,前後歷時5年。 638年,39歲,玄奘離開那爛陀寺,繼續遊學東印、南印和西印諸國。642年,43歲,再回那爛陀寺。戒賢請他為寺眾主講《攝大乘》、《唯識決擇》。 ……戒日王和拘摩羅王隆重接見玄奘,決定在曲女城為玄奘召開五印論師大會。到會者有18國王,僧眾3000餘,婆羅門及尼乾外道2000餘,那爛陀寺僧千餘。作為論主的玄奘將論意寫出,由明賢法師讀示大眾,並別懸一本於會場門外,請人問難,竟18日無人發論。玄奘取得全勝,被美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643年,44歲,玄奘謝別戒日諸王,踏上回國路程,645年,46歲,被榮耀迎進長安。首尾歷時17年,親踐110國,傳聞28國,帶回經書657部。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 【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臺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麼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瞭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瞭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四、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