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
2 # 笑而易
藝術就應該為人民,現在的藝術是為錢,天天躲在劇院演出,能不脫離群眾嗎,最好的辦法就是下任務式的下鄉惠民演出。
-
3 # 使用者7412885731704
連打板的都不要了,沒有文武場面,把工資都發給指揮棍棍了,都改的秦不秦京不京洋不洋的劇了,談不上正宗腔秦了!!!
-
4 # 長安美髯公
秦腔關鍵是說陝西話聽得懂,唱腔聽不懂,再說沒有跟上時代節奏沒有排演符合現代節目都是傳統的老年人聽吸引不了中青年
-
5 # 白雲3498
無論任何劇種都被電視劇衝誇了。
開啟電視,金國中央到地方有多少電視劇在播放,應有盡有。長期佔領文化市場的戲劇不得不畏縮,從事戲劇業的人有的吃飯都很困難。
農村一年正月鬧社火唱大戲,看社火是還人很多,社火完了唱戲,人們都不買單,就為數不多的些人在捧場。
這是時代大朝,怨不得誰,專業劇社衰落必然。
-
6 # 愛新覺羅四爺
落伍了?怕是你的一面之詞吧!所謂百年易俗社自然就不能小覷,秦腔界的佼佼者,為秦腔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果說秦腔戲曲也好,就目前來說,整個戲曲都面臨低潮期,因為更多的娛樂種類以及網路都分享著觀眾的眼球,但是我相信戲曲作為地方曲藝,,肯定會有人關注及傳承下去的。
-
7 # 長安人feng123
其實本人認為,管理是一門科學,名演員不一定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名演員就是一個干將,可以當藝術總監什麼的,領導就應該是個帥才的人來擔當,這樣一個單位就活了。
-
8 # 耕讀人1
這種提法有問題。易俗社不是研究院,要生存要發展是非常難的,他們堅持了文藝方向,還不斷岀新,下鄉,很難得。應當從各個角度給以支援,為之鼓與呼才是。籠統地一句落伍實在是冤了易俗社的文藝戰士。
在秦腔界,易俗社具有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劇場之一,百年劇社等一系列的榮譽。在秦腔的發展歷程中,易俗社可以說是開創了現代秦腔的先河,為秦腔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同時,易俗社成立之處,緊貼時代特點,抓住社會脈搏,創作了一大批易俗社獨有的標杆性的劇目,藉故喻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湧現出一大批在秦腔歷史上響噹噹的劇作家,成為秦腔界的楷模。人們一提起易俗社,首先想起的肯定是《三滴血》這出經典劇目。從易俗社的傳承上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三滴血》成就了易俗社這個百年劇社。即就是秦腔最不景氣的時期,易俗社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傳承,在飄搖中得意殘喘。新時期,隨著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開始,易俗社改製為西安秦腔劇院有限公司的下屬演出機構,在曲江文投集團雄厚的資本加持下,易俗社才得以復甦,但是這種復甦也就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而深層次的問題對於易俗社這樣一個百年劇社而言,依然嚴重。我們知道,劇本是秦腔界根,易俗社在創立之處,大量的創編和繼承發展了秦腔許多優秀的劇目,開創了秦腔以小生小旦的細膩唱功細為主的區別於其他班社的婉約派的先河,這也是易俗社的立社之本,但是現在的易俗社,除了不斷代傳承的一出《三滴血》外,其具有易俗社特色的劇目失傳嚴重,隨有曲江文投的資本支援,但是除了復排了《雙錦衣》等幾處戲外,在傳統劇目挖掘上幾無建樹。相反也免不了脫俗,開始創排新編劇目,像《柳河灣的新娘》和《易俗社》等少數為了得獎而創編的劇目,很難在秦腔真正的受中中得到共鳴。而在人才培養上,也可以說是青黃不接,參差不齊,基本功欠缺。以《三滴血》這齣戲為例,本來是以小生小旦為主的劇目,而現實是像陳超武的李遇春嗓音漂浮,中氣不足,切嗓音條件篇左,完全趕不上其上一代的張保衛,更別說陳妙華了,那真是天壤之別。再說惠敏莉貴為一社之長,扮演的小旦嬌柔造作,缺少靈氣,和前輩依然完全沒有辦法相比。於之相反的是,以配角身份出現的王宏義和韓麗霞卻是表現的非常優秀。現在的易俗社,行當門類可以說的上是殘缺不全,即就是有的行當,其水平也只能算是二流演員,很難於易俗社百年劇社的頭閒相匹配。如易俗社的大花臉溫軍海臺架功夫稀鬆平常,沒有一點銅錘花臉的氣勢。鬚生演員王戰峰的《逃國》抖馬上一點功夫都沒有,只是走個過場。凡此等等,不勝列舉。更有甚者,曾經屈鵬在陝西電視臺秦之聲表演的《逃國》弄成了四不像。而文丑尤其是官衣醜上,易俗社更是欠缺,李紅剛本身是秦腔媒旦名家王甫生的高徒,但是調配到易俗社後卻演起了官衣醜,其神韻上於前輩差之千里。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劇團的危機感和市場競爭意識,從而倒退秦腔的發展,而事實上是,易俗社自從被曲江接管,靠著衣食無憂的保障,反而更加的無所謂了,就那少的可憐幾本戲,沒有好的角而支撐,一本戲在市場的演出價格卻達三萬元之多,完全不符合秦腔主流的演出市場,一年真正的市場化演出少的可憐。即就是在西安市推行的財政採購的公益性惠民演出,也是完任務走過場,諾大的劇場,大部分的票都是送出去的,他們似乎覺得,反正有人掏錢採購,自己就是完任務,好不好的於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俗話說得好“其興也博也,其亡也突也”,如果空以百年劇的頭銜,沾沾自喜,妄自菲薄吃老本,隨著觀眾的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其敗亡似乎也就不遠了。百年劇社的牌子是靠一步一個腳印走出的,是靠一代有一代的藝術家努力奮鬥得來的,不是以等靠要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