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弦月A

    這話題想鬧哪樣?大過年不是氣小夥呢?姑娘們倒是很漲情緒……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印度婚俗中,談不上男方彩禮之說,有也只是象徵性的,很少滴。相反,姑娘出嫁,孃家會卯足勁陪送很多嫁妝,包括金銀珠寶等等。這習俗剛好和咱們國家婚俗相反。

    人家印度小夥哼著"猴打嘿",一邊迎娶著新娘子,一邊坐收高額嫁妝,婚後媳婦都聽自己的。據世行統計,印度嫁妝平均金額在7—13萬美元。咱們小夥子為彩禮頭疼……

    印度教下的不平衡婚俗

    《摩奴法典》又稱摩奴法論,是印度教經典,可想對印度文化之影響。法典規定了古印度宗教、道德、法律等,其中提到婚俗問題。

    法典提及多種婚姻方式,包括非法婚姻。其中一種叫"阿修羅婚姻",它說的是,男子選中女方後,給女方家庭一些彩禮,然後結為夫妻。印度教把這種婚姻稱為"賣女兒",說這種婚姻得不到神的承認和祝福。

    看來,古印度法典的規定是為了禁止婚姻彩禮。所以,印度很早就沒了彩禮習俗。

    搞笑的是,印度禁止彩禮卻推崇嫁妝。

    印度教把彩禮歸入不光彩、不受神認可的行為,但是,對嫁妝行為卻大加鼓勵。

    說白了,印度婚俗嫁妝是宗教文化產物,按照習慣和法理,嫁妝和物資是從孃家帶來,理應屬女方私人財產,受女方支配。就嫁妝歸屬,古印度和古中國是差不多情況。

    往好處理解,嫁妝可作為女方物資保障,對婚姻的穩固也不是壞事,這叫留退路。

    但是,事情又變了。印度淪陷了……

    印度女子嫁人更難了

    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嫁妝之風出現了大轉向,"風的季節"裡,風口掉頭,只逮著印度姑娘往死裡吹。嫁妝支配權開始從印度女子手裡丟失,最終成了家庭財產,大家知道印度男人才是家庭主宰。此消彼長,這樣一來,女子最後的保障都沒了,地位更低了。

    宗教文化下的婚姻習俗,本是一種民族傳統,先演變成習慣,又被迫成為義務,最後成為迫不得已的比拼。嫁妝出的少,嫁不好,嫁出去也不受尊重。你出的少,別人出的多。

    印度獨立後廢除了嫁妝,有用麼?印度還廢除了種姓制度呢。宗教文化形成的全民性觀念是根深蒂固的,都啥年代了,印度吃喝拉撒的習慣都改變不了,怎麼改變婚姻?

    在印度大部分地區,男子對家庭一切不動產享有繼承權。在孃家,印度女子一出生就決定了命運,她們能做的就是在婆家爭取更好地位。因此嫁妝之風日盛,也是沒得選擇。

    當然,印度並沒規定嫁妝物品和數額,這看起來挺人性,但恰恰有了攀比空間……

    印度女子逆襲要付出代價

    印度種姓制度和男尊女卑,這些事兒世人皆知。可想底層女子命運多悲催。出不起好嫁妝,意味著嫁不到好人家,甚至嫁不出去。

    不過,有些低種姓女子顏值還不錯,孃家又卯足勁拿的出高額嫁妝,她們還是有機會逆襲嫁入好人家☞ 通婚,嫁入高種姓。當然這是有苛刻條件的,要看運氣和實力。

    按印度文化,高種姓男子可娶低種姓女子,但低種姓男子不可娶高種姓女子。一旦違規,底層男子和高層女子結婚,後代一律被視為最底層的"賤民",世代難翻身。

    因此,一旦低種姓女子被高種姓男子相中,這真是幾代修來的福分,剩下的就要看女方能拿出多少嫁妝了。如果孃家拿的出昂貴嫁妝,我們恭喜姑娘改命。

    印度嫁妝習俗的根源問題

    說到底,印度婚俗不講彩禮重嫁妝,根源在於☞ 嚴重的男尊女卑問題。

    在印度,男子意味著財富,女子存在的意義在於繁衍。男孩女孩一出去就註定了命運。從孃家開始,女子就沒什麼地位,多數印度家庭,只有兒子享有一切繼承權。

    這種浪漫大型Party只會出現在高種姓世界

    大家都有印象的,印度女子穿金戴銀,非常痴迷首飾,包括鼻環、鼻釘、鼻鏈。這些鼻飾結婚當天多會戴上。一表對丈夫忠心,二顯孃家實力。這會給男方親友團留下好印象,對自己在婆家地位有好處。

    在印度民間,剩女會讓整個家庭蒙羞。大多數印度家庭會費勁腦細胞,也要把女兒儘快嫁出去。嫁妝往往決定了女方未來家庭地位,嫁妝就是尊重,嫁妝就是地位。當然孃家越出力,也被視為對女兒的愛越多。

    這就是印度婚俗☞ 彩禮不彩禮的無所謂,人家根本沒想過這事。姑娘喜歡的是拼命拿出最昂貴的嫁妝!

    印度美女很多,莎麗國服一披,午後的街頭驀然回首,風情萬種,妖嬈嫵媚……再想想那幾十萬的嫁妝,對方還不用出彩禮。小夥們是不是列印度姑娘主義了?真是遺憾,印度女子幾乎不出國門,只能去印度了。

    咱們小夥子們,有什麼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100平米房子只得70平,坑人的“公攤面積”該如何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