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問寫真
-
2 # 潯陽鹹魚
司馬昭沒有殺人動機
司馬昭是沒有預見到鍾會會背叛自己的,不然他是不會讓鍾會作為主帥之一,參與伐蜀。這個道理應該很簡單。
鍾會在淮南三叛之討伐壽春諸葛誕之時,幫司馬昭出謀劃策,成功平叛,戰後,時人誇讚鍾會為“子房”(比作西漢張良),司馬昭也把鍾會納入自己府中,成為心腹。
同理,鄧艾也是伐蜀主帥之一,所以司馬昭也不存在預想除掉鄧艾,這實在沒有必要。司馬昭力主伐蜀這件事,始終是為了洗刷自己弒君(高貴鄉公曹髦之死)所帶來的惡名,想靠著伐蜀得勝作為藉口來提升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事實也是如此:當鍾會等人率大軍攻入漢中後,實現了蜀魏數十年交戰後重大突破性進展,司馬昭便在洛陽急不可待的受了九錫,當了晉公。
鄧艾不討司馬昭喜歡可以這麼說,鄧艾這個人非常的不上道,不討司馬昭喜歡,這是事實。
例如在伐蜀動員之時,鄧艾偏偏跳出來阻止,上書朝廷提反對意見。在朝廷百官都順從自己的時候,鄧艾這麼不上道,司馬昭也覺得很尷尬,他又不能當面去教育鄧艾,只能派師篡去問問鄧艾到底是怎麼回事。
鄧艾是司馬懿發現並提拔起來的人才,和司馬懿關係很好,但對於司馬昭來說,這位鄧叔叔,有點難以溝通。
後來,鄧艾歷險入蜀,成功滅掉蜀漢帝國,這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結果,鄧艾又寫信給司馬昭,說要準備準備,東征伐吳,乾脆一鼓作氣統一天下好了。。。
鄧艾這根本還是不上道啊!
入漢中時,司馬昭都當了晉公,鄧艾滅蜀後,司馬昭還能繼續升級嗎?怎麼說也得緩緩幾年吧?
司馬昭聽聞蜀漢皇帝劉禪投降後,立刻以曹魏朝廷的名義任命鄧艾和鍾會擔任太尉、司徒,這潛臺詞也是:到此為止了。
司馬昭心想:鄧艾現在已經當了三公(太尉)了,你若再立功,我的大將軍給你,你要不要?
鄧艾死於非命鍾會和鄧艾爭權爭名這是必然的,當時伐蜀還有一路主帥是諸葛緒,他在打漢中時,就被鍾會彈劾了,奪了兵權。
司馬昭都選擇相信鍾會的說辭,把諸葛緒免官,徵回朝廷審問。後來審了一下,發現沒什麼毛病,諸葛緒也沒事。
剩下的就是鍾會和鄧艾兩人了。
在漢中時,鍾會秉承司馬昭的意願,點到為止,以糧草不繼為藉口,準備宣佈撤軍,結果鄧艾非要走小路入蜀。
鄧艾這一去,居然還把事做成了,功勞一下子超過鍾會。鍾會怎麼能忍得了?
鍾會有個過人的技能,就是擅長模仿其他人的書法。他在壽春之戰時,就用過這招,現在他又來把鄧艾的書信搞來,篡改成悖逆、傲慢的用詞,如此一來,坐鎮長安的司馬昭,對鄧艾更加不放心了。最終下令將鄧艾也用囚車徵回。
鍾會在成都叛變失敗,和姜維一同被亂兵所殺,鄧艾的囚車還在路上,並未抵達長安,曹魏方面的監軍衛瓘派人追擊鄧艾,將鄧艾在路上殺害。
鍾會、衛瓘的所為,都是跟他們的私人利益相關,這是司馬昭無法預見和控制的事。
後話綜上,司馬昭確實與鄧艾關係不好,但也不至於想去害其性命,如果鄧艾的囚車早點抵達長安,其結果可能就跟諸葛緒差不多了。
衛瓘是司馬昭的親信,也成了伐蜀將領中最大的贏家,司馬昭不可能會為鄧艾平反,貶責衛瓘的。甚至鄧艾留在洛陽的兒子也被誅殺,在司馬昭有生之年,鄧艾父子是沒有得到平反的。這件事也確實叫後人寒心。
後來到了司馬昭兒子司馬炎,成功取代曹魏帝國,成了皇帝之後,也曾下詔赦免鄧艾的孫子,但仍然認為鄧艾有罪。
再過了一兩年,議郎段灼又上書為鄧艾鳴冤,司馬炎這才折中處理,認可鄧艾的功勞。僅此而已。
鄧艾的悲慘遭遇同樣影響著其他人,例如伐吳成功的將領王濬,就很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鄧艾。
他當時攻入建康後,另外一路主將王渾因為落後,就造謠“王濬入建業後,趁機貪汙了很多孫吳帝國的財物”,反正各種造謠,一度搞得王濬心驚肉跳,以為自己要完蛋了。幸好司馬炎為人寬厚,王渾那幫人也沒造搞出什麼亂子來,王濬最終涉險過關。
此後王濬一有機會見到皇帝司馬炎,就跟個怨婦一樣,絮絮叨叨說自己當初受了多大的冤枉,自己一片赤忱愛國之心云云。
最終王濬活到八十多歲,享盡榮華富貴,和鄧艾比起來,他就是人生贏家啊!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回覆列表
鄧艾滅蜀後,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表揚了鄧艾一番,將他比喻為當年的韓信,白起,周亞夫。
那麼多名將,為什麼司馬昭單單提這三位呢?因為他們都是立大功以後,被皇帝誅殺的,這道詔書,其實就是在勸鄧艾見好就收。直到這個時候,其實司馬昭還是不想殺他的。
只可惜鄧艾看不懂,或者說,他只懂兵書,不懂史書。完全領會不到其中的意思。反而上書說要在蜀地養病,還講了一番下一步滅吳的計劃。
司馬昭滅蜀,並不是為了統一,而是為了緩和司馬氏與曹氏的衝突。而現如今鄧艾傭兵自重,不聽號令。那麼司馬昭只能借他人之手除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