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質量,忍不住想說一些個人觀點,不專業之處還請見諒。
同為動畫電影,《風語咒》在“俠嵐”系列動畫片創作幾年之後才搬上了電影院,最後成績也不能說特別理想,這還是有觀眾基礎和文化鋪墊的情況下,說到底受眾面還是不夠廣。
封神榜的故事就不同了,雖然各種改編、影視劇拍爛了,但是在群眾心裡的普及度高啊!說起商紂王、妲己,小孩都知道他們是壞人;一說姜子牙、哪吒,大家都聽說過他們是討伐紂王的。
這種文化的先天優勢,讓影片發行少了宣傳和鋪墊,可以說是“借勢神話”的先天優勢。近些年各種西遊記電影被各種翻拍,也是同樣的道理——把炒過的菜翻炒一遍,和創作一道新菜相比,前者勝出的機率更大。
華人的想象力似乎總難跳出神話傳說的套路,這是傳統文化留下來的瑰寶,在一定程度上幫編劇省了不少事兒。
現成的題材有了,編劇要動腦筋的是找一個大反派,設計一條故事線。如何在短暫的兩個小時裡介紹清楚故事,同時把矛盾激化,直至主角爆發。
主角有了(姜子牙),還都是神話裡響噹噹的人物,找誰來作為矛盾的另一方呢?
他必須強勢、冷酷甚至絕對,代表著絕對的力量和權威,他構成了法則的全部,並將那些企圖顛覆法則的宵小抹殺。如同漫威英雄與滅霸,沉香與二郎神,喜羊羊與灰太狼(紅太狼更合適……)。
神話先驅《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天柱折,地維絕”,人世間再大的事情莫過於天塌了。那就把天這個虛無縹緲的意象剝離出來,變成人們最害怕、最無力反抗、最強大的存在吧!
顫抖吧,哪吒!害怕吧,姜子牙!
在電影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兩位主角:哪吒和敖丙,但他們的“天命”同樣不幸:
本應是靈珠轉世的哪吒卻陰差陽錯成了“魔丸”,受到村民的排斥和同齡人的疏遠,沒有朋友的他,始終被父母束縛在家,這種孤獨感來自於“魔丸”的特殊性,不以哪吒自己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無獨有偶,另一邊身負靈珠的敖丙雖然心地善良,在關鍵時刻更是救了陳塘關民眾的性命,但僅僅因為他龍族的身份,一樣被人們唾棄和厭惡。
上天賦予的身份不公導致自己生來遭受歧視,而改變的唯一辦法,是逆天而行,打破自己的宿命。
這種思路曾經引導了今天的各種玄幻小說、動漫主角紛紛要逆天、傲天、弒天,更像是想象力匱乏導致的故事線雷同、假想敵單一,也賦予了《姜子牙》電影裡的人物動機。
有趣的是,在另一部動漫《武庚紀》裡,主角是商紂王的遺子武庚,所在人物陣營相反、但故事線和哪吒、姜子牙非常相似,也是為了推翻暴政揭竿而起,對抗的是神族最高統治者“天”。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熱血動漫大行於市,代表著受眾品味和市場方向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在短影片當道的今天,能否在幾秒內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成了判斷文化內容“價值”的唯一標準。
“熱血”“叛逆”“碰撞”“對抗規則”,這其實是很多人不願表露的心聲,藏在心底不代表它不存在。
恰恰相反,它很衝動,很容易掀起人的情感波動,也很容易引發“觀影期待”和“購票慾望”。
動漫沒有華麗的流量明星,沒有絢爛的現實特效。要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闡述、激化、解決故事的矛盾,還要掀起年輕受眾心底的波瀾,“逆天而行”是最好的標語。
年輕人應當是憤怒的。
當年輕人開始主動、被動地看淡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始終相信,仍有一腔熱血難涼。也許在電影的某個瞬間、也許是網文的某個片段,年輕人會把自己融入到場景裡,幻想那個逆天而行的是自己。
哪吒、姜子牙們的繁榮是表象,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是本質。它代表一種淳樸而不可實現的期望。
文娛產業定義的“主流年輕人”,不是知乎上動輒留學英美、履歷和資產可觀的高知男青年,也不是小紅書上衣著華麗、樣貌穿著價值不菲的中高產女青年,而是絕大多數漂泊一二線、寄居三四線、再到生活在小縣城村鎮的普通青年。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更願意聽“凡人修真逆天而行”的故事?也許就和灰姑娘更想邂逅王子,是一個道理吧……
這些影片演繹著一個個治療人心的故事,給投資者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穫,一部接一部地拍,這叫乘勝追擊啊……
希望在未來有更多思路清奇、畫風別緻的動漫和電影出現。
像當年的《虹貓藍兔七俠傳》裡的劍道俠道,今天的《一人之下》裡的五行修炁,都是內容和立意俱佳的創意。很期待有更多的作品出現,在講好故事的同時,不斷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就說這麼多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海涵~
這個問題很有質量,忍不住想說一些個人觀點,不專業之處還請見諒。
創作者必須在電影有限的時間裡,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越多人聽說過這個故事,講好它的難度越小。同為動畫電影,《風語咒》在“俠嵐”系列動畫片創作幾年之後才搬上了電影院,最後成績也不能說特別理想,這還是有觀眾基礎和文化鋪墊的情況下,說到底受眾面還是不夠廣。
封神榜的故事就不同了,雖然各種改編、影視劇拍爛了,但是在群眾心裡的普及度高啊!說起商紂王、妲己,小孩都知道他們是壞人;一說姜子牙、哪吒,大家都聽說過他們是討伐紂王的。
這種文化的先天優勢,讓影片發行少了宣傳和鋪墊,可以說是“借勢神話”的先天優勢。近些年各種西遊記電影被各種翻拍,也是同樣的道理——把炒過的菜翻炒一遍,和創作一道新菜相比,前者勝出的機率更大。
華人的想象力似乎總難跳出神話傳說的套路,這是傳統文化留下來的瑰寶,在一定程度上幫編劇省了不少事兒。
現成的題材有了,編劇要動腦筋的是找一個大反派,設計一條故事線。如何在短暫的兩個小時裡介紹清楚故事,同時把矛盾激化,直至主角爆發。
主角有了(姜子牙),還都是神話裡響噹噹的人物,找誰來作為矛盾的另一方呢?
他必須強勢、冷酷甚至絕對,代表著絕對的力量和權威,他構成了法則的全部,並將那些企圖顛覆法則的宵小抹殺。如同漫威英雄與滅霸,沉香與二郎神,喜羊羊與灰太狼(紅太狼更合適……)。
神話先驅《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天柱折,地維絕”,人世間再大的事情莫過於天塌了。那就把天這個虛無縹緲的意象剝離出來,變成人們最害怕、最無力反抗、最強大的存在吧!
顫抖吧,哪吒!害怕吧,姜子牙!
天的意象,代表著冰冷無情的規則和不可逆轉的宿命,這是人們普遍嫉惡的。在電影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兩位主角:哪吒和敖丙,但他們的“天命”同樣不幸:
本應是靈珠轉世的哪吒卻陰差陽錯成了“魔丸”,受到村民的排斥和同齡人的疏遠,沒有朋友的他,始終被父母束縛在家,這種孤獨感來自於“魔丸”的特殊性,不以哪吒自己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無獨有偶,另一邊身負靈珠的敖丙雖然心地善良,在關鍵時刻更是救了陳塘關民眾的性命,但僅僅因為他龍族的身份,一樣被人們唾棄和厭惡。
上天賦予的身份不公導致自己生來遭受歧視,而改變的唯一辦法,是逆天而行,打破自己的宿命。
這種思路曾經引導了今天的各種玄幻小說、動漫主角紛紛要逆天、傲天、弒天,更像是想象力匱乏導致的故事線雷同、假想敵單一,也賦予了《姜子牙》電影裡的人物動機。
有趣的是,在另一部動漫《武庚紀》裡,主角是商紂王的遺子武庚,所在人物陣營相反、但故事線和哪吒、姜子牙非常相似,也是為了推翻暴政揭竿而起,對抗的是神族最高統治者“天”。
可能這個時代下的“佛系”青年,更樂意看動漫的時候“熱血”一把。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熱血動漫大行於市,代表著受眾品味和市場方向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在短影片當道的今天,能否在幾秒內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成了判斷文化內容“價值”的唯一標準。
“熱血”“叛逆”“碰撞”“對抗規則”,這其實是很多人不願表露的心聲,藏在心底不代表它不存在。
恰恰相反,它很衝動,很容易掀起人的情感波動,也很容易引發“觀影期待”和“購票慾望”。
動漫沒有華麗的流量明星,沒有絢爛的現實特效。要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闡述、激化、解決故事的矛盾,還要掀起年輕受眾心底的波瀾,“逆天而行”是最好的標語。
年輕人應當是憤怒的。
當年輕人開始主動、被動地看淡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始終相信,仍有一腔熱血難涼。也許在電影的某個瞬間、也許是網文的某個片段,年輕人會把自己融入到場景裡,幻想那個逆天而行的是自己。
哪吒、姜子牙們的繁榮是表象,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是本質。它代表一種淳樸而不可實現的期望。
文娛產業定義的“主流年輕人”,不是知乎上動輒留學英美、履歷和資產可觀的高知男青年,也不是小紅書上衣著華麗、樣貌穿著價值不菲的中高產女青年,而是絕大多數漂泊一二線、寄居三四線、再到生活在小縣城村鎮的普通青年。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更願意聽“凡人修真逆天而行”的故事?也許就和灰姑娘更想邂逅王子,是一個道理吧……
這些影片演繹著一個個治療人心的故事,給投資者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穫,一部接一部地拍,這叫乘勝追擊啊……
希望在未來有更多思路清奇、畫風別緻的動漫和電影出現。
像當年的《虹貓藍兔七俠傳》裡的劍道俠道,今天的《一人之下》裡的五行修炁,都是內容和立意俱佳的創意。很期待有更多的作品出現,在講好故事的同時,不斷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就說這麼多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