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後,趙國迅速崛起成為第二軍事強國。
為了打擊趙國,秦國從公元前282年起,連續對趙國發動進攻。是年,秦以白起為將伐趙,攻取藺、祁二城;次年(公元前281年),秦攻趙、取離石;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再攻趙,斬首兩萬人,取光狼城。看來趙國與秦國對抗,仍處於下風。
然而,在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突然改變主意了,要與趙惠文王握手言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秦國改變外交政策呢?秦國要與趙國言和,目的何在呢?結合本年的歷史大事記,就可以清晰地發現,秦國與趙國媾和,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大舉伐楚。
秦昭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希望著兩國化干戈為玉帛,他邀請趙惠文王前往澠池會晤。由於秦昭王曾經在武關會議上劫持楚懷王,這次澠池之會,會不會是一場鴻門宴呢?要不要去呢?廉頗與藺相如的意見出奇地一致,都認為應該去,不能示弱於秦。機智過人而不乏勇氣的藺相如隨趙王前往澠池,而廉頗則陳兵於國境線上,嚴陣以待。
在澠池之會上,秦昭王既想與趙惠文王締結和約,又想給趙國個下馬威。但是這次秦昭王失算了,因為趙國有個非常厲害的人物藺相如。
酒過三巡後,秦昭王假裝有點醉意,便提議說:“我聽說趙王十分喜好音樂,不如就在這裡奏瑟一曲吧。”趙惠文王喝了酒後,興致也頗高,便當場奏瑟一曲。不料這是秦華人的一個陷阱,秦國御史故意這樣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喝酒,命令趙王奏瑟一曲。”邊寫還邊喊,喊給趙華人聽,這不是擺明羞辱趙國嗎?
這涉及到國家的尊嚴,絕不能讓秦人得逞。只見藺相如站起來,手持一盆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精通秦國音樂,請准許我獻上盆缻,大王也露一手,相互娛樂一下。”缻就是裝酒的瓦罐,秦人經常擊缻而歌。藺相如十分聰明,因為當時趙國使團出行,未必準備有各種樂器,這酒罐可是現成的樂器,隨便拿起一罐來就可以用了。
藺相如這麼一說,秦昭王當然曉得他的用意,趙華人不想吃虧嘛。秦昭王堅決不肯擊缻,他把頭撇一旁,不理會藺相如。藺相如向前走幾步,跪在秦王面前,高捧著缻,堅決要求秦王敲打。秦王怒髮衝冠,藺相如大聲喝道:“我與大王僅五步之遙,大王要是不答應,藺相如頸部的鮮血就要濺到大王身上了。”言下之意,你要不擊缻,我就自剄身亡。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我藺相如把命豁出去了,你要不答應,我就跟你拼命。
最後秦昭王敗下陣來了,他勉為其難地在缻上敲打一下。
藺相如站起身,若無其事地退下,喚來趙國御史,讓他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這個酒宴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雖然沒有鮮血四濺,卻是鬥智鬥勇的舞臺。威震天下的秦王,卻被趙國大夫藺相如羞辱,這也太沒面子了吧。於是有一位秦國大臣便想一招:“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來為秦王賀壽。”藺相如迴應道:“請秦國用咸陽城給趙國獻禮。”
在大堂之上,藺相如舌戰群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在外交戰中不可一世的秦華人,居然討不到半點便宜。毫無疑問,在這場較量中,藺相如是真正的贏家,他的精彩表現,足以成為後世的範本。
澠池之會,趙惠文王並沒有遭遇到楚懷王被囚的下場,因為秦國急於同趙國媾和,以便在南方發動對楚國的進攻。當然,廉頗在邊境線上陳兵以待,也是秦華人不敢輕舉妄動的原因。
這次會議使秦國與趙國在之後的幾年內沒有發生戰爭,兩個國家都利用這段時間積極對外擴張,進一步確立了軍事大國的優勢地位。
秦國先與趙國在澠池達成和平協議,這樣就可全完全騰出手來對付楚國了。公元前279年,秦派冷血戰神白起為伐楚兵團總司令,率領數萬大軍,攻入楚國。是役楚國大敗,首都被白起攻陷,軍民死亡數十萬人。
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分析歷史後認為,秦趙的澠池之會達成一個密謀,即兩國聯合起來瓜分魏國。在澠池之會後兩年,秦、趙兩國輪番進攻魏國,似乎證明了筆者的這個猜測。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兒子魏圉繼位,史稱魏安釐王。趙、秦兩國趁魏國政權交替之機,發動對魏國的攻勢。
公元前276年,趙國大將樓昌率兵進攻魏國的幾邑(河北大名東南),趙、魏戰爭爆發。樓昌在幾城之下師久無功,趙惠文王以廉頗代之,繼續進攻幾邑。廉頗果然不負重望,攻克該城並將其併入趙國領土。同年,秦國名將白起也揮師入魏,攻下兩城。趙、秦兩國心照不宣,魏國兩面受敵,形勢嚴峻。
公元前275年,秦國宰相魏冉親自率軍攻魏,一路長驅而入,直抵魏都大梁城。同年,趙國大將廉頗再次率師攻略魏國,奪取防陵、安陽兩城(均在河南安陽西南)。
公元前274年,趙國將領燕周率領軍隊進攻齊國,攻克昌城與高唐兩座城池。趙國攻略齊國的同時,魏冉又一次攻魏,取得赫赫戰果,攻下四座城池,斬首四萬人。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澠池之會,是一次大國博弈。當時第一強國秦國與第二強國趙國達成和平協定,秦國重點攻擊楚國與魏國,趙國重點攻擊魏國與齊國,兩個國家均利用這個時機,大舉向外擴張。對於秦國與趙國來說,澠池會議,可以說是雙贏的選擇。
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後,趙國迅速崛起成為第二軍事強國。
為了打擊趙國,秦國從公元前282年起,連續對趙國發動進攻。是年,秦以白起為將伐趙,攻取藺、祁二城;次年(公元前281年),秦攻趙、取離石;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再攻趙,斬首兩萬人,取光狼城。看來趙國與秦國對抗,仍處於下風。
然而,在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突然改變主意了,要與趙惠文王握手言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秦國改變外交政策呢?秦國要與趙國言和,目的何在呢?結合本年的歷史大事記,就可以清晰地發現,秦國與趙國媾和,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大舉伐楚。
秦昭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希望著兩國化干戈為玉帛,他邀請趙惠文王前往澠池會晤。由於秦昭王曾經在武關會議上劫持楚懷王,這次澠池之會,會不會是一場鴻門宴呢?要不要去呢?廉頗與藺相如的意見出奇地一致,都認為應該去,不能示弱於秦。機智過人而不乏勇氣的藺相如隨趙王前往澠池,而廉頗則陳兵於國境線上,嚴陣以待。
在澠池之會上,秦昭王既想與趙惠文王締結和約,又想給趙國個下馬威。但是這次秦昭王失算了,因為趙國有個非常厲害的人物藺相如。
酒過三巡後,秦昭王假裝有點醉意,便提議說:“我聽說趙王十分喜好音樂,不如就在這裡奏瑟一曲吧。”趙惠文王喝了酒後,興致也頗高,便當場奏瑟一曲。不料這是秦華人的一個陷阱,秦國御史故意這樣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喝酒,命令趙王奏瑟一曲。”邊寫還邊喊,喊給趙華人聽,這不是擺明羞辱趙國嗎?
這涉及到國家的尊嚴,絕不能讓秦人得逞。只見藺相如站起來,手持一盆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精通秦國音樂,請准許我獻上盆缻,大王也露一手,相互娛樂一下。”缻就是裝酒的瓦罐,秦人經常擊缻而歌。藺相如十分聰明,因為當時趙國使團出行,未必準備有各種樂器,這酒罐可是現成的樂器,隨便拿起一罐來就可以用了。
藺相如這麼一說,秦昭王當然曉得他的用意,趙華人不想吃虧嘛。秦昭王堅決不肯擊缻,他把頭撇一旁,不理會藺相如。藺相如向前走幾步,跪在秦王面前,高捧著缻,堅決要求秦王敲打。秦王怒髮衝冠,藺相如大聲喝道:“我與大王僅五步之遙,大王要是不答應,藺相如頸部的鮮血就要濺到大王身上了。”言下之意,你要不擊缻,我就自剄身亡。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我藺相如把命豁出去了,你要不答應,我就跟你拼命。
最後秦昭王敗下陣來了,他勉為其難地在缻上敲打一下。
藺相如站起身,若無其事地退下,喚來趙國御史,讓他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這個酒宴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雖然沒有鮮血四濺,卻是鬥智鬥勇的舞臺。威震天下的秦王,卻被趙國大夫藺相如羞辱,這也太沒面子了吧。於是有一位秦國大臣便想一招:“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來為秦王賀壽。”藺相如迴應道:“請秦國用咸陽城給趙國獻禮。”
在大堂之上,藺相如舌戰群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在外交戰中不可一世的秦華人,居然討不到半點便宜。毫無疑問,在這場較量中,藺相如是真正的贏家,他的精彩表現,足以成為後世的範本。
澠池之會,趙惠文王並沒有遭遇到楚懷王被囚的下場,因為秦國急於同趙國媾和,以便在南方發動對楚國的進攻。當然,廉頗在邊境線上陳兵以待,也是秦華人不敢輕舉妄動的原因。
這次會議使秦國與趙國在之後的幾年內沒有發生戰爭,兩個國家都利用這段時間積極對外擴張,進一步確立了軍事大國的優勢地位。
秦國先與趙國在澠池達成和平協議,這樣就可全完全騰出手來對付楚國了。公元前279年,秦派冷血戰神白起為伐楚兵團總司令,率領數萬大軍,攻入楚國。是役楚國大敗,首都被白起攻陷,軍民死亡數十萬人。
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分析歷史後認為,秦趙的澠池之會達成一個密謀,即兩國聯合起來瓜分魏國。在澠池之會後兩年,秦、趙兩國輪番進攻魏國,似乎證明了筆者的這個猜測。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兒子魏圉繼位,史稱魏安釐王。趙、秦兩國趁魏國政權交替之機,發動對魏國的攻勢。
公元前276年,趙國大將樓昌率兵進攻魏國的幾邑(河北大名東南),趙、魏戰爭爆發。樓昌在幾城之下師久無功,趙惠文王以廉頗代之,繼續進攻幾邑。廉頗果然不負重望,攻克該城並將其併入趙國領土。同年,秦國名將白起也揮師入魏,攻下兩城。趙、秦兩國心照不宣,魏國兩面受敵,形勢嚴峻。
公元前275年,秦國宰相魏冉親自率軍攻魏,一路長驅而入,直抵魏都大梁城。同年,趙國大將廉頗再次率師攻略魏國,奪取防陵、安陽兩城(均在河南安陽西南)。
公元前274年,趙國將領燕周率領軍隊進攻齊國,攻克昌城與高唐兩座城池。趙國攻略齊國的同時,魏冉又一次攻魏,取得赫赫戰果,攻下四座城池,斬首四萬人。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澠池之會,是一次大國博弈。當時第一強國秦國與第二強國趙國達成和平協定,秦國重點攻擊楚國與魏國,趙國重點攻擊魏國與齊國,兩個國家均利用這個時機,大舉向外擴張。對於秦國與趙國來說,澠池會議,可以說是雙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