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木春生

    《源泉》:做一個創造者、拒絕成為二手貨

    作者在序言中就指明瞭“人類或其他任何活著的實體,在生命之初不是放棄,不是自我唾棄,也不是對自己的存在進行詛咒。那些都是需要一個腐敗和墮落的過程的,這一腐敗過程的速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剛碰到壓力便放棄了;有些人出賣和背叛了自己的意識;有些人不知不覺地慢慢熄火了,卻從來不知道自己何時已經失去了這種意識。然後,長者們蜂擁而止,百折不撓地教導他們說,成熟就是擯棄個人見解:放棄了價值觀,他們便獲得了安全感;失去了自尊,他們便具有了實踐的可能。此時,所有這一切意識都消失殆盡了。然而,少數人堅持了下來,繼續前進,深知這種熱情是不可背叛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如何使這種熱情具有一定的目的,他們修整它,使之成形,並最後實現它。但是,無論前途如何,在人生之初,他們便開始尋求生命的無限潛能和人類的高貴身影。 並沒有多少路標可尋。《源泉》是其中之一。”

    《源泉》中的點睛之筆就是下面這段話:

    創造者並非無私。他們的力量的全部秘密在於——它是自給自足的,自我激發的,自我創造的。那就是奮鬥目標,幹勁和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一種原始的動力。 創造者並不服務於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他一直為自己而生存,而且只有透過為他自己生存這種形式,他才能成就榮耀人類的偉大壯舉。這便是成就的本質。除了透過自己的心智進行之外,人類便無法生存。

    這段話極好的闡述了創造的精神,安蘭德是美國上世紀著名的女作家和哲學家,她推崇理性,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滿足,便不是理想社會。

    作為一個遵循集體主義的人來說,將個人主義大多是意味著追求私利,可是深入閱讀之後,個人主義只是相對於集體主義而言。一味遵從大眾集體的眼光,隨了大流,而沒有自己的創造認知,最終喪失的是對單個生命體本身的思考愉悅及獨特。

    建築師保羅謝菲爾德說過類似的話:

    主流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潮流,人在其中無法思考。

    人追求個性和自我無疑是如同在逆流而上,需要付出代價,才能不被主流沖走。儘管孔子說過“克己復禮為仁”,後代儒家學者也提出“存天理滅人性”,但事實上假若人類歷史上若一直都遵守集體主義,大家一樣的思想,固步自封,社會又如何保持前進、人類又如何享受到今天的文明呢?

    真正的狀況是社會發展總是依靠一些不服從於所謂“集體主義”的創造者的。儘管這些創造者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成功的青史留名,失敗的只是作為歷史的天空上劃過的一顆星子逝去。

    “做人要做一流的版本,一定不做二流的版本。”但能真正認識這句話的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影響和干擾,全憑個人意志而生活的又有幾個人,早早的選擇了一條養老的路,雖在壯年,心卻已到暮年,日復一日地循著前人的舊路,按部就班、逆來順受地做個好人,走完一生。

    我問身邊的友人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會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會有答案,結果卻是不知道。現實給我們太多選擇的時候,反而讓我們無所適從,因為習慣了被安排依賴,所有選擇與自己有關卻皆非自己所創造。甚少有人跳出來看自己的生活,生活只與自己有關,這與我們身處的社會秩序並不衝突。不會創造的人總是喜歡逃避生活,把自己對社會的妥協歸結為社會對個人創造力的扼殺,但創造始終是自己的事,這是一種生命力,一種乾淨和活力的源泉,是任何外界力量不能干涉阻擋的。

    創造應該成為每個人都擁有的氣質,不是創造出文明或一個具體的一個物件,而僅僅是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真正勇敢起來去追尋和發現每一個人生命裡最單純的靈性,不是為外物所束縛的禁錮;沒有面對現狀的懦弱,而僅僅肯定自己是個創造者,真正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活和歷史。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段著名的墓誌銘: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野心勃勃,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可是,當我經歷了世事的滄桑之後,卻發現我根本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將目光放短了一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可是,當我進入晚年後,我發現我根本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於是,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和我最親近的人。但遺憾的是,他他們根本不接受我的改變。等我到了風燭殘年、即即將奔赴黃泉的時候,我才幡然醒悟,如果當初我先改變自己,也許在我的影響之下,我就能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家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說不定我就能改變我的國家。然後,誰又能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創造者,另一種是二手貨。我無法像文中的年輕建築師洛克一樣在建築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但至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學會創造,在物慾橫飛的世界裡找到只屬於自我的生活,這也便是平常人所理解的創造者的含義,不要堅持別人的才是好的,反而忘卻自己也是獨一無二的優良版本。

  • 2 # 漁夫讀書

    關於佛學佛理的書。2015年的時候,我因病臥床兩個月,精神頹廢,有幸看到一些關於佛學的書,心裡漸漸安靜,加上治療,疾病也好轉。人的精神跟身體是密切聯絡的。這方面是否有用,因人而異,我把自己的經歷分享下,希望有所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4手機電池休眠了,充不上電,開不了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