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ellychann

    釋義: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

    出處:戰國·孔子《論語》之《季氏將伐顓臾》。

    一、創作背景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後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於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二、賞析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擴充套件閱讀: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茶鳳仙花養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