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zteciris

    “盆”的全稱是“盂蘭盆節”,是佛教的一個節日,道教也過這一節日,而且叫法我們更為熟悉“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盂蘭盆節的習俗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現代華人大多不太熟悉,不過中元節很多地方都過,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基本主題都是緬懷先祖,迎請“老祖宗”回家“團聚”。

    中國古代中元是一個重要節日,和上元(元宵節)、下元同為三大道教節日。不過進入近現代以來,中元節漸漸式微,只是民間某些地方還在堅持一些燒紙請神的習俗。

    唐朝時,中元節隨佛教一起傳入日本,所以日本採用佛教的說法叫“盆”。“盆”作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外來節日,很快在日本流行開來。懷著崇敬的心態,日本人把盆作為一個重大節日來過,並流傳到現代。

    進入現代,因為剛好中元處於一年中間時候,正好適合上班族放長假休息,所以“中元”和“歲暮”(年末)一起,成為日本現代的兩大“黃金週”。和中國的黃金週一樣,每逢中元,很多日本人都會回老家,跟中國春運類似,日語中叫做“民族大移動”。

    因為長期的歷史傳統和全國放假這一原因,“盆”很受日本人重視,親友之間會互贈禮品,同時也是公司之間和公司內部拉近關係的機會。

  • 2 # 歷史研習社

    日本人的“盆休”一般有一週左右,慶祝的是盂蘭盆節。他們對盂蘭盆節很重視,很多日本人會選擇在這個假日返鄉祭祖。

    每年的農曆7月15日是中國的盂蘭盆節,又稱為“鬼節”。在日本的飛鳥時代(也就是在中國的隋唐時期),盂蘭盆節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演變成具有日本特色的節慶。

    (日本盂蘭盆會的燈籠放流。)

    在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在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舉行盂蘭盆會。明治維新後,部分地區改在公曆7月13至16日舉行,有的地方則地區改在公曆8月13至16日(接近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六這一段日子)舉行盂蘭盆會。而在沖繩縣等少數地方,仍在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舉行這一盛會。

    日本人會在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先人鬼魂。在這一節日裡,日本人會準備一種名為“精靈馬”的供品,以迎接及恭送祖先。除此之外,他們還會聚集跳舞,所跳的舞蹈被稱為“盆踴”,這種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迎接靈魂用的“精靈棚”。“精靈”在日語中是靈魂的意思。圖片引源同上圖。)

    (用黃瓜和茄子做的祭品——“精靈馬”,指祖先靈魂往返時分別乘坐的馬和牛。為什麼是馬和牛呢?有一說法是黃瓜代表著步速飛快的馬,可以讓祖先快快回家。茄子代表步速緩慢的牛,意指希望祖先緩緩歸去。圖片引源同上圖。)

    現在在日本,有三大盂蘭盆會比較受人矚目。

    (德島縣的阿波盂蘭盆會舞蹈。圖片引源同上圖。)

    一個是阿波盂蘭盆會,這一盛會於每年8月在德島縣舉行,被認為是日本最著名的盂蘭盆會。這個盂蘭盆舞起源於公元1586年。當時為了慶祝阿波郡德島城落成,地方大名(日本封建時代對諸侯的一種稱呼)向市民分發清酒,喝醉的市民於是開始在街上跳舞。

    (郡上盂蘭盆會舞蹈。圖片引源同上圖。)

    另一個是在岐阜縣的郡上盂蘭盆會。據說郡上盂蘭盆會起源於戰國時代後期,為了給不同階級的人(武士、商人和手工業者等)創造一個共存的社會紐帶,都能懷著激動和歡愉的心情參與祭典。

    (西馬音內盂蘭盆會舞蹈。引源同上圖。)

    第三個則是在秋田縣舉行的西馬音內盂蘭盆會,這裡的盆舞有700年的歷史。舞蹈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280年的豐收慶祝活動。據說,在古代統治此地的日本諸侯小野寺家族的統治下,這一盛會持續了幾個世紀,後來小野寺家族於公元1601年在與德川家康(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位大諸侯)的鬥爭中拒絕投降。從那一年起,小野寺族人的倖存者就開始在那一天紀念祖先。後來,盂蘭盆會的活動就和這種紀念相結合,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西馬音內盆舞。

    主要參考文獻:

    (日)小野卉百合子著,朱繼徵、楊衛紅譯,《武官夫人秘史》,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87年。

    (日)吉野裕子著,雷群明等譯,《陰陽五行與日本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以後還可以看美女嗎?